大诗界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观云忘我

李白诗全集(938篇首)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4-2-28 23:50:09 | 显示全部楼层
161

古风其二十六·碧荷生幽泉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
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
秀色空绝世,馨香为谁传。
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
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



古诗简介
《古·碧荷生幽泉》是唐代伟大李白创作的组诗《古五十九首》之一。全诗十句五十字,赞扬贞洁之士有美德,惜其才不得见用,位不得其处。

注释
碧绿的荷花生长在幽静的泉水边,朝阳把她们映照得鲜艳无比。
清秋季节,一朵朵芙蓉从绿水中袅袅举起,茂密的圆叶笼罩着缕缕青烟。
秀丽的容,清香的气息,绝世空前,可是谁来举荐她们呢?
眼看着秋霜渐浓,秋风劲起,难免红颜凋谢。
但愿能在王母的瑶池里生长,时时鲜艳,永不颓色。

赏析/鉴赏
李白《古风》组诗共五十九首,这是其中的第二十六首。看诗意应该作于应诏前不久,四十来岁,或许已有些许的白发染鬓,从而感慨万千。此诗借碧池芙蓉暗示自己的才高道洁,并希望举荐给皇上。
此诗节奏轻快,一气呵成。全诗以荷为喻,属咏物诗。写荷之美,综以“艳”、“鲜”;分以“”、“叶”、“色”、“香”;陪以“朝日”、“绿水”、“青烟”。写荷之不遇,曰“空”、曰“凋”。“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中“冒”与“罗”用字极其到位,冒尖而踊跃,收罗而无遗。“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华池,芳华之池。末二句表达了积极用世的意愿。



 楼主| 发表于 2024-2-28 23:51:32 | 显示全部楼层
162

古风其一·大雅久不作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
王风委蔓草,战国多荆榛。
龙虎相啖食,兵戈逮狂秦。
正声何微茫,哀怨起骚人。
扬马激颓波,开流荡无垠。
废兴虽万变,宪章亦已沦。
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
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
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
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旻。
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
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



古诗简介
《古·大雅久不作》是唐代伟大李白创作的组诗《古五十九首》之一。此诗表现了李白政治上的功业欲望和文学上的复古精神。

翻译/译文
大雅那样具有规讽意义的诗歌不见已久,如今我也已衰老,此意向谁陈说呢?
想当初,春秋战国的年代,斯文扫地,文明弃于荆榛与蔓草之中。
诸侯互相吞并,直到强秦统一六国之时,龙争虎斗,血腥风。
雅正之声微弱,只有屈原行吟洞庭湖边,形影憔悴,悲愤欲焚。
汉朝的扬雄司马相如虽然文章中兴,开荡诗文的源流。
然而政治体制已然改变,政风已经沦落,难有好的诗风。
特别是汉末建安时代以来,诗歌已经走上了绮丽浮华的套路,不足为珍贵了。
如今圣上要恢复圣古时期尧舜所提倡的清净无为而治,真是天下之大幸福啊。
众多才华之士人现在遇到了清明的君主,正是风际会,大展宏图之时。
他们正直的品格与粲然的才华交相辉映,就像天上的星星烁烁闪亮。
我的志向就是要如孔子一样,用春秋笔法,除邪扶正,让正义辉映千秋。
希望能像前代圣贤一样完成这一使命,不到获麟那样不合适的时候决不停笔。

注释
⑴大雅:《诗经》之一部分。此代指《诗经》。作:兴。吾衰:《论语·述而》:“子曰:甚矣,吾衰也。”陈:《礼记·王制》:“命太史陈诗以观民风。”
⑵王风:《诗经·王风》,此亦代指《诗经》。委蔓草:埋没无闻。此与上句“久不作”意同。多荆榛:形容形势混乱。
⑶龙虎:指战国群雄。啖食:吞食,此指吞并。兵戈:战争。逮:直到。
⑷正声:雅正的诗风。骚人:指屈原
⑸扬:指汉代文学家扬雄司马相如
⑹宪章:本指典章制度,此指诗歌创作的法度、规范。沦:消亡。
⑺建安:东汉末献帝的年号(196~219),当时文坛作家有三曹、七子等。绮丽:词采华美。
⑻圣代:此指唐代。元古:上古,远古。垂衣:《易·系辞下》:“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意谓无为而治。清真:朴素自然,与绮丽相对。
⑼“群才”句:文人们正逢休明盛世。属:适逢。耀鳞:比喻施展才能。
⑽“文质”句:意谓词采与内容相得益彰。秋旻:秋天天空
⑾删述:《尚书序》:“先君孔子……删《诗》为三百篇,约史记而修《春秋》,赞《易》道以黜《八索》,述职方以除《九丘》。”
⑿希圣:希望达到圣人的境界。获麟:《春秋·哀公十四年》:“西狩获麟,孔子曰‘吾道穷矣’。”传说孔子修订《春秋》,至此搁笔不复述作。因为他认为骐麟出非其时而被猎获,不是好兆。以上四句意谓:李白欲追步孔子,有所述作,以期后垂名不朽。

赏析/鉴赏
宋朝程颢曾把《论语》的文章比做玉,《孟子》的文章比做水晶,认为前者温润,而后者明锐。一般说来,李白的诗偏于明锐而有锋芒的一路,但这首诗却气息温润,节奏和缓,真正做到了“大雅”的风度。
开首二句“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是全诗的纲领,第一句统摄“王风委蔓草”到“绮丽不足珍”,第二句统摄“圣代复元古”到最后“绝笔于获麟”。这样开门见,分写两扇,完全是堂堂正正的笔仗。这两句虽则只有十个字,可是感慨无穷。这里的“大雅”并不是指诗经中的《大雅》,而是泛指雅正之声。雅声久矣不起,这是正面的意思,是一层。然则谁能兴起呢?“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落出“吾”字,表出诗人的抱负,这是第二层。可是诗人这时候,已非少壮,而是如孔子自叹一样“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即使能施展抱负,也已来日无多了,这是第三层。何况茫茫天壤,知我者谁?这一腔抱负,究竟向谁展示、呈献呢?这是第四层。这四层转折,一层深一层,一唱三叹,感慨苍凉,而语气却又浑然闲雅,不露郁勃牢骚,确是五言古诗的正统风度。


首两句点明正意以后,第三句起,就抒写“大雅久不作”了。春秋而后,以关雎麟趾王者之风为代表的诗三百篇已委弃于草莽之中,到了战国,蔓草更发展为遍地荆棘。三家分晋,七雄争强,虎斗龙争直到狂秦。四句一路顺叙下来,托出首句的“久”字,但如再顺叙下去,文气就未免平衍了,所以“正声何微茫”一句,用顿宕的问叹,转一口气。“正声”即是“大雅”,“何微茫”即是“久不作”,一面回应上文,一面反跌下句的”哀怨起骚人”。《诗经》本有“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说法,这里把屈原宋玉,归之于哀怨,言外之意,还是留正声于微茫一脉之中。屈宋都是七雄中楚国的诗人,论时代在秦以前,这里逆插一句,作为补叙,文势不平。于是再用顺叙谈到汉朝,“扬激颓波,开流荡无垠”,说明扬雄、司马相如,继楚辞之后,在文风颓靡之中,激起中流,可是流弊所及,正如班固汉书·艺文志·诗赋略》中所说:“竞为侈靡闳衍之辞,没其风喻之义”,和梁刘勰《文心雕龙·辨骚篇》所说“扬沿波而得奇”一样,荡而不返,开出无边的末流。诗人写到这里,不能象帐册一般一笔一笔开列下去了。于是概括性地总束一下,“废兴虽万变,宪章亦已沦”,说明以后的变化虽多,但文章法度,总已沦丧。尤其“自从建安来”,三曹七子之后,更是“绮丽不足珍”,这与《文心雕龙·明诗篇》所说:“晋世群才,稍入轻绮”,“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大意相近。诗人反对绮丽侈靡,崇尚清真自然的文艺主张是显而易见的。诗写到这里,自从春秋战国直到陈隋,去古不可谓不远,写足了“大雅久不作”句中的“久”字,于是掉转笔来,发挥“吾衰竟谁陈”了。
“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旻”,这六句铺叙唐代的文运,诗人故弄狡狯,其实半是假话。唐代是近体律绝诗新兴的时代,未尝有所谓“复元古”。唐太宗以上得天下,高宗、中、睿之间,历经武后、韦后之变,也不尝有所谓垂衣裳无为而治天下。王、杨、卢、骆、沈、宋的诗,虽各有胜处,但用“清真”两字,也只是李白个人的说法,而不足以代表初盛唐的风格。文才处休明之世,乘时运而飞跃,有如鲤踊跃于龙门,繁星罗布于秋天。这里写唐代的进士科,比较真实,但唐代主要以诗赋取士,文胜于质,也未尝有所谓“文质相炳焕”。这些还是枝节的问题,如果唐朝统治者真能如李白这六句诗所写的那样,李白应该早就复兴“大雅”,重振“正声”,也不至于“吾衰竟谁陈”了。这六句与“吾衰竟谁陈”之间的矛盾,说明了诗人这六句是故布疑局,故意地正反相形的。所以下文从“众星”中跃出“吾”来,用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话,申说自己已无创作之意,只有把“废兴万变”之中的那些作品,像孔子删诗一般,把它整理一下,去芜存菁罢了,这样庶几还可以“垂辉映千春”。可是孔子毕竟不是仅仅删述而已,赞周易、删诗书、定礼乐之外,最后还是作了流传千载的《春秋》,直到哀公十四年猎获麒麟时才绝笔。诗人的抱负,亦正是如此。最后两句,从“吾衰竟谁陈”,“我志在删述”的较消沉的想法,又一跃而起,以“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的斩截之辞,来反振全诗,表示愿意尽有生之年,努力在文学上有所建树。诗人以开创一代诗风为己任,自比孔子,正说明他对自己期许很高。这一“立”字又遥遥与起句的“作”字呼应,气足神完,于是乎“大雅”又“作”了。
由于这首诗的主意在复振大雅之声,所以诗人在写作时,其胸襟风度,也一味的大雅君子之风,不能骏发飘逸,也不能郁勃牢骚,完全用中锋正笔。因此,即使在“吾衰竟谁陈”的慨叹之中,对当代有所不满,而只能以“圣代复元古”等六句正面颂扬之辞,来微露矛盾之意,这并非诗人故作违心之论,而是写这首诗的立场使然。千古以来,对此诗都是顺口随便读过,未尝抉出其矛盾之处的用心所在,未免辜负了诗人当时以此诗冠全集卷首的苦心了。


全诗一韵到底,音节安雅中和。最后两句,由于立意的坚决,音调也不自觉地紧急起来,“立”、“绝”、“笔”三个入声字,凑巧排列在一起,无意中声意相配,构成了斩钉截铁的压轴。



 楼主| 发表于 2024-2-28 23:53:06 | 显示全部楼层
163

杂诗·白日与明月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白日与明月,昼夜尚不闲。
况尔悠悠人,安得久世间。
传闻海水上,乃有蓬莱山。
玉树生绿叶,灵仙每登攀。
一食驻玄发,再食留红颜。
吾欲从此去,去之无时还。



翻译/译文
太阳月亮,没有一刻闲暇,日奔忙。
何况是终日忙忙碌碌的人群,怎么可能常留世间?
听说东上,有一座蓬莱仙岛。
玉树婷婷,绿叶繁茂,神仙常常在那里聚会。
岛上长满仙果,吃一个头发不白,再吃一个红颜永存。
我准备现在就去,去了就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来了?



 楼主| 发表于 2024-2-28 23:54:10 | 显示全部楼层
164

草书歌行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
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中山兔。
八月九月天气凉,酒徒词客满高堂。
笺麻素绢排数箱,宣州石砚墨色光。
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
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
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
怳怳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
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
湖南七郡凡几家,家家屏障书题遍。
王逸少,张伯英,古来几许浪得名。
张颠老死不足数,我师此义不师古。
古来万事贵天生,何必要公孙大娘浑脱舞。

古诗简介
草书歌行》是唐代伟大李白创作的、赞扬怀素草书艺术的诗歌。诗中李白以浪漫主义的笔调、奇特的想象力、极其夸张的艺术手法,生动地再现了一幅怀素后,恣肆张扬、挥笔疾书的场景,细致而惟妙惟肖地刻划出怀素极具张扬的个性特征。怀素的狂放不羁、激情奔涌、痛快淋漓,在李白笔下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无不触动读者的心绪。此诗对后人研究怀素的草书艺术,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翻译/译文
小小少年,小小和尚,名号怀素。你的草书堪称格迥异,独步天下。
你用掉的墨水之多,简直就可以养北洋的鲸。你用了那么多兔毫笔,难怪中兔子都被杀光了。
八九这里天气正凉爽。酒徒诗人,高堂满座。
地上放着几箱白布和纸笺,都是别人请你书写的。桌子上摆放着宣州的石砚,放射着墨水的黑又亮的光芒。
我的小师傅喝醉以后就在绳床上小眯一会。突然起身,须臾之间就横扫了几千张字。
如同疾一样,飒飒惊魂。又像飘飘扬扬,一片苍茫。有时候对着粉白的墙壁手不停笔,字大如斗。
观看你书写的人一个个惶惶然如见鬼神。满眼只见龙飞凤舞巨蟒游走。
笔势左盘右收,左冲右突,如同漫天的闪电。也如同汉楚之间的战争来回拉锯。
湖南七郡多少名门大家。那家的屏风和粉壁没有珍藏你的笔墨?
什么王羲之什么张伯英,那也叫草圣?跟你一比就知道他们是浪得了几百年的虚名。
我那位癫狂的酒友张旭,也号称草圣,他现在可是廉颇老矣,饭都吃不了了,现在凑不上草圣的名号了。我的小师傅的笔法不拘于古人的规矩。
从古到今,万事到了极至的水平都要靠天生的才能。何必要像张旭一样,要观看公孙大娘《浑脱》剑舞才有所启发呢?

注释
⑴怀素(725—785,一说737—799):字藏真,本姓钱,出生于零陵。七岁到“书堂寺”为僧,后住东门外的“绿天庵”,自幼爱好书法,刻苦学习,经禅之余,勤练书法,因无钱买纸,特在寺旁种下许多芭蕉树,用蕉叶代纸练字。经长期精研苦练,秃笔成堆,埋于山下,人称“笔冢”。其冢傍有小池,常洗砚水变黑,名为“墨池”。他好饮酒,醉后每遇寺壁及衣带、器皿无不拿来书写,兴到运笔,情随笔转,意随字生。他曾几次外出游历,“竭见当代名公”,切磋书技。怀素以草书闻名于世,继承张旭笔法,而有所发展,“以狂继颠”,并称“颠张醉素”。永州现存怀素的作品有《瑞石帖》、《千字文》、《秋兴八首》等。
⑵墨池:《法书要录》载:“弘农张芝善草书,改临学书,池水尽墨。”《太平寰宇记》:“墨池,王右军洗砚池也。”《方舆胜览》载:“绍兴府成珠寺本王羲之故宅,门外有二池,曰墨池、池。”
⑶中山兔:《元和郡县志》载:中山在宣州水县东南十五里,出兔毫,为笔精妙。
⑷笺麻:唐代的纸。以五色染成,或用砑光,或用金银泥样来做成笺纸,纸以麻来作为材料,称为麻纸。绢素:丝织品的名称。在丝织品中,中等至下等者被称之为绢,绢中精白的织品被称之为素。
⑸绳床:原称胡床,又称交床。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胡床”是东汉时从域外传入中原一带的,《风俗通》中便有“灵帝好胡床”的记载。这种坐具的最大特点是可以交叉折叠。交椅就是在绳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⑹怳(huǎng)怳:隐隐约约,看不清楚的样子。
⑺七郡:湖南七郡指长沙郡、衡阳郡、桂阳郡、零陵郡、连山郡、江华郡、邵阳郡,此七郡皆在洞庭湖之南,所以说“湖南”。
⑻王逸少:王羲之(303—379),字逸少,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东晋书法家。出身贵族,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其书法俊逸遒劲,独创圆转流利的风格,擅长隶、草、正、行各体,被奉为“书圣”。张伯英:张芝,字伯英,弘农(今河南灵宝县)人,善草书。他继承传统,精于草书技巧。凡是家中衣帛,他必定拿来练习书法。临池学习书法,池水全被染成墨色。韦仲将称他为草圣。
⑼张颠:张旭,《旧唐书》载:吴郡张旭善写草书而且喜欢喝酒,每次醉后号呼狂走,索要毛笔挥洒写字,变化无穷,如有神功。时人称为“张颠”。
⑽浑脱舞:唐代舞名。长孙无忌以乌羊皮为浑脱毡帽,大家仿效,叫做赵公浑脱,后来演变为舞蹈。浑脱,指以全羊皮制成的物品。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说:“昔者吴人张旭,善草书书帖,数常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即公孙可知矣。”《乐府杂录》载:“开元(713—741)中有公孙大娘善舞剑器,僧怀素见之,草书遂长。盖准其顿挫之势也。”

赏析/鉴赏
此诗刻画了怀素酒后运笔挥洒的形态,如骤旋风,纵横恣肆,给人以龙腾虎跃,奔的艺术享受。“草书天下称独步”,李白对怀素的书法评价极高。
此诗由于语言率直,与李白以往的诗风稍有差异,曾引起历代学者的怀疑和争论。宋代大学士苏东坡曾以“‘笺麻素绢排数箱’之句,村气可掬”为由,认定此诗非李白所作。与苏轼同时代的书法家朱长文则认为“此诗本藏真(怀素)自作,驾名太白者”。清人王琦“以一少年上人而故贬王逸少、张伯英以推奖之,大失毁誉之实。至张旭与太白既同酒中八仙之游,而作诗称诩有‘胸藏风世莫知’之句,忽一旦而訾其‘老死不足数’,太白决不没分别至此。断为伪作,信不疑矣。”其实这些多为推测之语,尚不足断定此诗非李白所作。现代学者郭沫若先生则持相反意见,认为“李白与其他诗人每每有率直之句,这是不成其为理由的”。肯定了李白的诗作。


从这首诗的题材形式比较,此诗以乐府《杂曲歌辞》旧题形式写成。李白以诗歌著称于世,作诗近千首。一生最擅长以乐府歌行旧题作诗,而且以乐府旧题写诗成就最高。他诗歌的最大特点是浑然天成,不假雕饰,散发着浓厚的民歌气息。具体表现为语言的直率自然。此诗以乐府歌行旧题体裁形式写成,恰巧与李白擅长相符。而诗中的“笺麻素绢排数厢”句,正体现了他率真的一面。对苏轼的“村气可掬”是一个很好的回应
从这首诗的风格及表现手法比较,此诗豪迈格调飘逸,想象丰富,音节错综,语言奔放,在民歌体中融入了齐梁体的某些表现手法,而以李白自身独具的俊逸之气将它们统一在一起,典型地表现了诗人“清水出芙蓉”的特色,符合李白的诗风特征。李白作诗喜用夸张之句,此诗中“须臾扫尽数千张”、“一行数字大如斗”与李白其它著名诗句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燕山雪花大如席”等有异曲同工之妙。


从这首诗的创作状态分析,此诗是在一种醉态中写成。诗中“墨池飞出北溟,笔锋杀尽中山兔”,正是诗人醉态狂幻气质的表露。小小的墨池在诗人的醉眼里被幻化成苍茫的北,书家狂书疾书的情景,似乎连中山兔都要杀完了。这种狂幻式的语言描写,与李白一生好酒、嗜酒、常在醉态之中“斗酒诗百篇”的状态有关。因此,这首诗的创作状况和李白大量写有酒的诗歌风格极其一致。

 楼主| 发表于 2024-2-28 23:56:02 | 显示全部楼层
165

与南陵常赞府游五松山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安石泛溟渤,独啸长风还。
逸韵动海上,高情出人间。
灵异可并迹,澹然与世闲。
我来五松下,置酒穷跻攀。
征古绝遗老,因名五松山。
五松何清幽,胜境美沃洲。
萧飒鸣洞壑,终年风雨秋。
响入百泉去,听如三峡流。
剪竹扫天花,且从傲吏游。
龙堂若可憩,吾欲归精修。



古诗简介
与南陵常赞府游五松山》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是以“游”字串起全诗、构作全篇。诗先写游时之兴,令人耳目一新的是,诗人写游兴之浓、游兴之豪,不直接坦露,却匠心独具,巧用谢安石的典故衬托出来。中间写游五时的乐趣,引用”天“典故美化五松山。最后写游五松山的心情,与景致相融合。诗人以借写景来写政治失意后的恬淡寡欲、与世无争的心情。

翻译/译文
谢安泛舟于沧,乘长独啸而还。
清闲脱俗之韵致惊动海上,崇高的情怀远出人间。
倾心于探究神奇怪异之事,心境淡泊以闲适来处世。
我来到五松之下,设置登山历览。
向年老历练的老者征求往古之事,因此命名此山为五松山。
五松山景致清幽,佳妙之处胜过沃洲山。
声萧瑟鸣于洞壑,一年四季如沐秋风秋雨
山上百泉流出音声宏大,听来恰似三峡的巨流。
剪下细扫去天界仙,我且与高傲的官吏一同游赏。
龙堂精舍如果可以休憩,我打算归入其中精城修行。

注释
南陵:即今安徽省南陵县。赞府:唐人呼县丞为赞府。 五松山:《舆地纪胜》:“五松山,在铜陵县南,铜官山西南,山旧有松,一本五枝,苍鳞老干,翠色参天。”今属铜陵市。
安石:晋人谢安字。谢安官至尚书仆射。卒赠太傅,谥文靖。溟渤:大海
啸:摄口发出长而清悦的声音。
逸韵:高雅的风韵。
灵异:神异。
澹然:恬静,安定。
跻攀:登攀。
征古:征信往古。遗老:指年老历练的人。
清幽:风景秀丽而幽静。
美沃洲:美过沃洲。即比沃洲还要美。沃洲:即浙江沃洲山。
天花。天上的花卉。《法华经》:“时诸梵天王,众天花,香风时来,吹去萎者。”
傲吏:高傲的官吏,
龙堂:精舍名,在五松山上。
精修:精诚修身。

赏析/鉴赏
这首诗的开头写谢安泛海:“安石泛溟渤,独啸长风还。逸韵动海上,高情出人间。”谢安,字安石,是东晋政治家。四十才出仕,后来位至宰相。前秦符坚军南侵,江东大震,谢安派谢玄、谢石大破符坚军于淝水。他早年隐居东山(在浙江上虞县西南),曾经和友人一道泛海。李白常以谢安自许,希望能象他那样以过人的才智,做一番济世安民的事业。他写谢安泛海,取他从海上回来的那个场面:“独啸长风还。”抓住独啸和长风这两个典型细节,丝毫不加刻,只用了五个字,而海上风正急,巨浪翻腾,谢安归来时具有慷慨的豪气的形象,就生动地出现在读者面前。
李白对谢安是怀着崇敬的感情的。“逸韵动海上,高情出人间”,表现谢安的高超的风度和感情,并给予很高的赞扬。《世说新语》(卷三)对谢安的泛海有很生动的记载。“逸韵动海上”,使我们想起这本书中描写谢安在海上遇着风浪的光景:“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太傅(按:指谢安)神情方正,吟啸不言。舟人以公貌闲意悦,犹去不止。”当海上风起浪涌,谢安表现出来与人迥然不同的超逸豪放的凤度使海上的人都为之感动。“高情出人间”,李白赞扬谢安的高尚的感情超出于人间之上。也使读者想起《世说新语》的记载:“既风转急,浪涌,诸人皆渲动不坐。公徐然曰:‘如此将无归。’众人即承响而还。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


“灵异可并迹,澹然与世闲”,这两句对谢安早年隐居不仕,颇有所感触。“灵异可并迹”,隐喻以谢安之才,如能出仕,就可以取得很高的地位。可是朝廷屡次征召,他都不肯去。“澹然与世闲”,他是那样安静地过着闲散的生活,正如《中兴书》所说:“安先后居会稽,与支道林、王羲之、许询共游处,出则渔弋山水,入则谈说属文,未尝有处世意也。”李白对谢安辞官不就,澹然隐居的态度,是很赞赏的,他自己就喜爱隐居的生活,他说过:“游三十年,好闲复爱仙。”(《安陆白兆山桃花岩寄刘侍御》)
下面几句写游五松山:“我来五松下,置酒穷跻攀。征古绝遗老,因名五松山。”这是很平淡的叙述。五松山可能原来没有通用的山名,李白才向经历世变的高龄老人征询。从这两句诗看来,五松山不是山的本名,而是李白给他命的名。“五松何清幽,胜境美沃洲”,五松山上满山都是松树,显得很清幽。松树特别引人爱赏的是风中的松声。诗人用了四句描写五松山的松声,精工别致。
“萧飒听洞壑,终年风雨秋。”这是写风较小时的松声。“响入百泉去”,描写风较大时的松声。“听如三峡流”,是写风势很大或很急耐的松声。李白观察松声很细致深入,绘影绘声地显示在各种不同的风中的松声及其形态的特点,并传出它们的神态。


“剪竹扫天花,且从傲吏游”,纪述同游者。傲吏是傲岸,不驯的官吏,指常赞府。李白自己有反权贵、轻王侯的傲岸不屈的性格,常赞府在这方面大概也有相近之处。
“龙堂若可憩,吾当归精修”,龙堂精舍在五松山,精舍是学舍,集中生徒讲学之所。李白以当回龙堂精舍来精修学业结束全诗。这并非应酬之词,他非常勤奋好学,学识渊博,见到山中精舍很安静,舍外风景清幽,心里不觉兴起回来精修的念头。他年轻时候,曾在家乡的匡山读书杜甫在怀念他的诗里也曾说:“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不见》)
总的来说,这首诗为五松山纪游,诗写游山,先写风景,诗中“灵异”二字使五松胜境在诗中兀然而出,秀色可餐;后写心情,“逸韵”、“高情”、两组词让诗人对五松山的喜爱之情从诗行中流溢而出。使此诗在构章建篇上独具特色。



 楼主| 发表于 2024-2-28 23:57:13 | 显示全部楼层
166


塞上曲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大汉无中策,匈奴犯渭桥。
五原秋草绿,胡马一何骄。
命将征西极,横行阴山侧。
燕支落汉家,妇女无华色。
转战渡黄河,休兵乐事多。
萧条清万里,瀚海寂无波。



古诗简介
塞上曲》是李白的五言古诗,诗人以汉喻唐,歌颂贞观三、四年间唐太宗委任李靖等名将平定突厥离叛的煌煌武功。借古鉴今,提醒唐玄宗要重视边防,侧重讲述非战的重要性,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安危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

翻译/译文
由于大汉无灭匈奴之计策,至使匈奴进犯至渭桥。
长安不远的五原,就驻扎着胡人骄悍的兵
将士们受命西征,大军横行于阴山之侧。
攻下了盛产胭脂的燕支,使胡人惊叹:失我燕支山,使我妇立无颜色!
汉兵转战万里,大获全胜。回渡黄河,凯旋收兵。从此休兵,胡汉人民都乐其太平。
茫茫瀚,沙浪寂寂,萧条万里,和平安静。

注释
大汉句:谓中原汉族政权对付匈奴实在没有办法。大汉:汉朝,实指唐朝。中策:中等之策。《汉书·匈奴传》:“严允谏曰:‘臣闻匈奴为害,所从来久焉。未闻上世有必征之者也。后世三家周、贵、汉征之,然皆未有得上策者也。周得中策,汉得下策,秦无策焉。当周宣王时,猃狁内侵,至于泾阳,命将征之,尽境而还。其视戎狄之侵,譬犹蚊虻之螫,驱之而已。故天下标明,是称中策。汉武帝选符练兵,约赍轻粮,深入远戍,虽有克获之功,胡辄报之,兵连祸结二十余年,中国罢耗,匈奴亦创艾,而天下称武,是为下策。秦始皇不忍小耻而轻民力,筑长城之固,延袤万里,转输之行,起于负海。疆界既完,中国内竭,以丧社稷,足为无策。’”
匈奴句:意谓匈奴侵略军已逼近长安。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七,突厥颉利可汗自率十万余骑进寇武功,京师戒严。癸末,颉利至于渭水便桥之北,太宗率大臣高士廉、房玄龄等六骑,驰至渭水,与颉利隔河而语,责其负约,后众军皆至,军威大盛,太宗独与颉利临水对话。颉利请和,引兵而退。见《旧唐书·突厌传》。此即写此事。渭桥,汉唐时长安附近渭水上的桥。
五原:唐郡名,在今陕西定边县一带。史称颉利曾建牙于五原之北,常骚扰唐边境。
西极:汉唐时之长安以西的疆域。
阴山:在今内蒙古境内,东西走向,横亘二千余里。
燕支二句:燕支,亦作焉支。在今甘肃永昌县西、山丹县东南。山名,因产燕支草得名。燕支草可作染料,匈奴妇女用以化妆。山在今甘肃省山丹县境。《史记·匈奴传》:汉使骠骑将军去病将万骑出陇西,过焉支山千余里,击匈奴。正义曰:《括地志》:焉支山一名删丹山,在甘州删丹县东南五十里。《西河故事》:匈奴失祁连、焉支二山,乃歌曰:“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萧条:平静之意。班固《封燕支山铭》:“萧条万里,野无遗寇。”
瀚海句:全句意谓匈奴被平息。以翰海平浪静喻边地太平。瀚海,亦作翰海,指大漠。《史记·匈奴传》:汉骠骑将军之出代千余里,与左贤王接战,汉兵得胡首虏(获敌人首级)万余级,左贤王将皆遁走。骠骑封居胥山,禅姑衍,临翰海而还。

赏析/鉴赏
“大汉无中策,匈奴犯渭桥”此诗一开篇借用汉武帝历史典故、借汉喻唐的修辞手法,以铺叙方式描绘出一幅大汉无中策、匈奴侵犯入境的景致,加倍形容战况非常危急,点明事件的起因及背景,“无中策”、“犯渭桥”起烘托气氛之意,点明题旨,升华主题,为下文作铺垫。
“五原秋草绿,胡一何骄”紧扣上文,主要介绍战况相当危急,战事一触即发,讲述匈奴驻扎离长安不远的五原,以“秋草绿”“一何骄”突显匈奴趁草茂壮之时侵犯中原,直逼都城长安。


“命将征西极,横行阴山侧”描绘一幅战将们受命西征、报家为国的壮丽景致,明写汉军战将西征,横行阴山,实则写贞观三、四年间唐太宗委任李靖等名将出征平定突厥离叛之事。
“燕支落汉家,妇女无华色”借用汉使骠骑将军的典故,写汉军征途所向无前,恃勇锐冲锋出战,大败匈奴军,让匈奴人叫苦连天,暗寓出诗人歌颂唐太宗委任李靖等名将平定突厥离叛的煌煌武功,与此同时,以借古鉴今为警戒,提醒唐玄宗要重视边防。
“转战渡黄河,休兵乐事多”讲述汉军渡黄河、临瀚海、战胜休兵后,胡汉人民处处平安无事,突显出战争残酷与和平民安的鲜明对比,抒发出诗人对国家安危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
“萧条清万里,瀚海寂无波”描绘出一幅平息匈奴侵犯、百姓安乐如瀚海无波的景致,而“萧条”、“清”、“寂”、“无波”点染出边塞秋景,字里间处处充溢着萧煞悲凉之意,起到照应上文,着重渲染出诗题“塞”,渲染气氛,制造声势。“犯渭桥”、”“征西极”、“乐事多”,是全诗的脉络。


此诗声声实在,句句真情。诗意具有飞扬跋扈、迅猛阔大的气势,又充溢着边塞秋景萧煞悲凉之意,表达出诗人对唐太宗委任李靖等名将平定匈奴离叛的祝颂之意,也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安危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



 楼主| 发表于 2024-2-28 23:58:12 | 显示全部楼层
167

送杨山人归嵩山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我有万古宅,嵩阳玉女峰。
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
尔去掇仙草,菖蒲花紫茸。
岁晚或相访,青天骑白龙。



古诗简介
送杨山人归嵩山》是唐代伟大李白创作于唐玄宗时期的一首诗。全诗八句四十字,诗人对杨人这位志同道合的人的离别,抚今忆昔,感慨倍增。

翻译/译文
我有座万古不坏的住宅,就如同嵩山东山坡的玉女峰一样神秘。
我留下了一片月亮,长期挂在东溪边的古上。
你去嵩山采掇仙草,菖蒲和紫茸
晚些时候,我也许也去那拜访你,到时候我们一起青天白龙升天。

注释
杨山人:姓杨的隐士。其生平事迹不详,李白有《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山人》诗,疑另一人。
嵩山:中岳嵩山,五岳之一。
嵩阳:嵩山之南
尔:你,指杨山人。
掇(多duo):拾取。
菖蒲:多年生水生草木,有香气,根可入药,初夏,共黄色。相传嵩山石上菖蒲,一寸九节,服了可长生不老。如果是开紫花的菖蒲,则更好。
茸:草初生貌。这里形容蒲花。
骑白龙:据《广搏物志》载:后汉进,有个名叫瞿武的人,在峨眉山被天竺真人授以真诀,乖白龙成仙。

赏析/鉴赏
这是一首送别诗,但从头至尾不写离愁别恨。写景的部分清幽高远,写杨山人归山后的生活,恬静安适。结尾骑龙相访的神奇面,又显得豪放飘逸。通篇紧扣诗题,通过色彩鲜明的画面,把送别之意、惜别之情表达出来。借用前人的话说,就是用景语代替情语。它所写的“景”,既为外在的景物,也为内在的感情,是“情与景偕,思与境共”的统一体。例如描绘嵩山秀丽的景色,抒发了诗人对它的爱慕之情,就寓有怀念杨山人和向往栖隐生活的思想感情在内。三者迭合在一起,惜别的情意,就显得十分浓烈。惜别而不感伤,一往情深,而又表现得超奇旷达,这样的送别诗是非常罕见的。它构思新奇,如镜花水,亦真亦幻,不受通常的时空观念的束缚,不为常人的思想感情所左右,更不因袭模仿,落入前人的窠臼,表现了诗作者惊人的创造力。
李白写诗还常常运用夸张的艺术手腕使描绘的对象理想化、神奇化,以引起读者想象与思慕的情趣。例如,“宅”为常见事物,并无新奇之处,可是在前面加上“万古”二字,就变得神奇、空灵而耐人寻味了。又如一轮明月挂在溪边的松树上,景物固然迷人,但若仅仅如此,诗味并不很多。诗人别出心裁,在前面冠以“长留”二字,突出意志的力量,这样人和物都发生了“超凡入圣”的变化,涂上一层神奇瑰丽的色彩,从而引人遐想,逗人情思。唐人张碧曾用“天与俱高,青且无际”(《唐诗纪事》)评价李白的诗,这八个字形象地表现了李白诗歌神奇超迈而又质朴自然的特色,是很恰当的评判。



 楼主| 发表于 2024-2-29 00:01:50 | 显示全部楼层
168

感兴八首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其一】
瑶姬天帝女,精彩化朝云。
宛转入宵梦,无心向楚君。
锦衾抱秋月,绮席空兰芬。
茫昧竟谁测?虚传宋玉文。
【其二】
洛浦有宓妃,飘飖雪争飞。
轻云拂素月,了可见清辉。
解佩欲西去,含情讵相违。
香尘动罗袜,绿水不沾衣。
陈王徒作赋,神女岂同归?
好色伤大雅,多为世所讥。
【其三】
裂素持作书,将寄万里怀。
眷眷待远信,竟岁无人来。
征鸿务随阳,又不为我栖。
委之在深箧,蠹鱼坏其题。
何如投水中,流落他人开。
不惜他人开,但恐生是非。
【其四】
芙蓉娇绿波,桃李夸白日。
偶蒙春风荣,生此艳阳质。
岂无佳人色?但恐花不实。
宛转龙火飞,零落互相失。
讵知凌寒松,千载长守一?
【其五】
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
吹笙坐松风,泛瑟窥海月。
西山玉童子,使我炼金骨。
欲逐黄鹤飞,相呼向蓬阙。
【其六】
西国有美女,结楼青云端。
蛾眉艳晓月,一笑倾城欢。
高节不可夺,炯心如凝丹。
常恐彩色晚,不为人所观。
安得配君子,共乘双飞鸾。
【其七】
竭来荆山客,谁为珉玉分?
良宝绝见弃,虚持三献君。
直木忌先伐,芬兰哀自焚。
盈满天所损,沉冥道所群。
东海有碧水,西山多白云。
鲁连及夷齐,可以蹑清芬。
【其八】
嘉谷隐丰草,草深苗且稀。
农夫既不异,孤穗将安归。
常恐委畴陇,忽与秋蓬飞。
乌得荐宗庙,为君生光辉。







古诗简介
感兴八首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创作的,从李白的这首诗里,我们看不出影射“感甄”说的迹象,只能看到李白是将《洛神赋》作为一篇描写人神恋爱的作品来对待的。

翻译/译文
【其一】
瑶姬是天帝的女儿,其精华幻化为朝
殷勤宛转进入我的春宵美梦,并无心愿与楚君周旋。
床上锦衾拥抱秋月的光辉,绮席上兰花空自芳香。
是谁在那里茫昧推测?宋玉的美文是不实的虚传。
【其二】
洛水江湄有女神宓妃,身姿飘飖与争飞。
如轻飘拂素,了然可见她的玉体清辉。
她解下玉佩,欲到西方去,我含情脉脉,怎么能违背她的意愿。
凌波微步,罗袜香尘飘动,绿水不沾衣裳。
陈王曹植白费精神来作赋,神女岂能与你同归。
好色必伤大雅,多为世人讥讽。
【其三】
裂开素绢写封家书,将寄给万里之外的心上人。
依恋你啊,等待你从远方差来信使,一年过去了却没有送信的人来。
征鸿跟着太阳飞,又不在我居住的地方栖息。
把信放在针线箧里,蠹虫把封题笔迹都弄坏了。
不如把信投如水中,流落到它处,让别人折开。
并不怕他人开信封,只怕会生是非。
【其四】
芙蓉在绿波上撒娇,桃李对着白日夸自己的艳丽。
偶尔承蒙春风的荣滋,生出如此的艳阳之质。
不是没有佳人的美色?只怕是艳不结实。
一旦龙火宛转飞去,朵零落,有什么可依靠。
难道不知凌云的寒,千载长青守一?
【其五】
我十五岁开始就喜欢神仙之术,仙游未曾歇。
下笙声悠悠,弄琴瑟窥见月。
西的玉童子,使我炼就金骨。
身轻欲逐黄飞,招呼着一起飞向蓬莱高阁。
【其六】
西方的国家美女,结高楼耸入青云。
蛾眉如同艳丽的晓月,一笑倾城欢乐。
但是高亮节不可屈服,红心如凝丹。
常常害怕时光流逝,容颜衰老,不为人所欣赏。
如何才能匹配个人格高尚的君子,共乘双双飞鸾,比翼双飞。
【其七】
尽心竭力的荆山客,谁为你分割珉玉?
三次献给楚君主都接纳,良宝不受重视而见弃。
笔直的巨木容易被采伐,芬兰总是被人焚烧,多么悲哀。
盈满的事物总要被天命损害,深沉不露才是道之所在。
东海有一望无际的碧兰海水,西山有自卷自己舒的茫茫白云
那里是鲁仲连及管仲隐居的地方,我们可以去那里蹑清取芬。
【其八】
嘉谷被疯长的荒草遮掩,草深而谷苗稀少。
农夫都不想区别草与谷苗,那让孤穗有那里依靠?
常常担心自己委身于荒野,而与秋蓬一道飞腾。
怎么才可以举荐给宗庙,为君王增添光辉。

赏析/鉴赏
《感兴八首》,其中第二首云: 
洛浦有宓妃,飘飖争飞。轻云拂素月,了可见清辉。解佩欲西去,含情讵相违。香尘动罗袜,绿水不沾衣。陈王徒作赋,神女岂同归?好色伤大雅,多为世所讥。
这首诗后四句写李白自己的感想,前八句则纯用曹植《洛神赋》故事,甚至文字也多半是从《洛神赋》的辞句中化出的。“飘飖争飞”句来自赋中“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轻云拂素月”句出于赋中“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香尘动罗袜,绿水不沾衣”则化自赋中“体迅飞凫,飘忽若神。陵波微步,罗袜生尘”。以上几句都是描写洛神的轻盈美丽以及在水波上自由来去的神态的,“解佩欲西去,含情讵相违”二句则叙述赋中作者对神女“解玉佩以要(邀)之”以及神女含情而“徙倚彷徨”的情节。在后四句感想中,诗人借《洛神赋》所述,借题发挥,阐发了在“好色”上要有所节制的感想,亦即赋中“申礼防以自持”的意思。



 楼主| 发表于 2024-2-29 00:03:21 | 显示全部楼层
169

春日行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深宫高楼入紫清,金作蛟龙盘绣楹。
佳人当窗弄白日,弦将手语弹鸣筝。
春风吹落君王耳,此曲乃是升天行。
因出天池泛蓬瀛,楼船蹙沓波浪惊。
三千双蛾献歌笑,挝钟考鼓宫殿倾,万姓聚舞歌太平。
我无为,人自宁。
三十六帝欲相迎,仙人飘翩下云軿。
帝不去,留镐京。
安能为轩辕,独往入窅冥。
小臣拜献南山寿,陛下万古垂鸿名。



古诗简介
春日行》是唐代伟大李白借用乐府古题创作的古诗。此诗旨在讽刺封建帝王们好神仙,求长生而不成功,而提倡道家无为的治国之术。诗人借用祝寿之机,用黄帝升天的故事来劝告唐玄宗要清静无为,休养生息,才能治国安民。

翻译/译文
深宫的高楼高耸入,宫殿中的大柱子上盘着金龙。当窗的佳人在白日下纤手调筝,发出优美的乐声,春风将曲子徐徐吹进君王之耳,原来这是一首仙人之曲,曲名叫《升天行》。众多楼绕着天池中的蓬莱仙岛,接沓而行,下的波浪发出哗哗的响声。三千名宫娥在船上载歌载舞,撞钟击鼓之声震得宫殿发出轰鸣。群臣和百姓也都翩翩起舞,歌颂太平。君王实行无为而治,天下百姓自然安居乐业。天上的三十六帝和神仙闻声而动,都纷纷驾着车从天空飘然而下,来迎接陛下升天。但是当今之圣明天子,怎忍心像轩辕黄帝那样,丢下群臣百姓独自一个人去升天成仙呢,他要留在镐京与民同享欢乐啊。小臣谨向陛下拜祝:祝圣上寿比南,愿陛下的鸿名,永垂后世,万古留芳!

注释
春日行:乐府旧题。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六十五列于《杂曲歌辞》。南朝宋鲍照有《春日行》。萧士赟注云:“《春日行》者,时景二十五曲之一也。”《乐府古题要解》无此题。
⑵紫清:天宫也。此指云霄。王琦注云:“紫清似为紫薇清都之所,天帝之所居也。”
⑶“佳人”句:王琦注云:“何子朗诗:‘美人弄白日,灼灼当春牖。’”
⑷弦将手语:即以手弹奏之意。手语,手弹乐器,以乐声为语。
⑸升天行:乐曲名,属乐府古题。《乐府诗集》列于《杂曲歌辞》。
⑹天池:宫中池沼。泛蓬瀛:绕着湖中的假山泛游。蓬瀛,传说中的中仙山蓬莱、瀛洲。此指天池中的小岛和假山。
⑺蹙沓:密集迫近貌。
⑻双蛾:这里指宫女。蛾,蛾眉,一女有两眉,故称双蛾。
⑼挝钟考鼓:敲钟击鼓。挝、考,皆击也。
⑽我无为,人自宁:这里指无为而治。《老子》:“我无为而民自化。”
⑾三十六帝:道书上谓天上有三十六帝。
⑿云軿:这里指仙人在云中乘坐的有帷有盖的车子。軿,有帷有盖的车子。
⒀镐京:西周国都。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北。这里指唐都城长安
⒁“安能”二句:《庄子·在宥》:黄帝立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闻广成子在崆峒之上,故往见之。再拜稽首问曰:“吾闻子达于至道。敢问治身奈何而可以长久?”广成子蹷然而起曰:“善哉问乎!来!吾语汝至道。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久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慎汝内,闭汝外,多知为败。我为汝遂于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阳之原也,为汝入于窅冥之门矣。”轩辕,黄帝名。黄帝骑龙升天事,见《史记·封禅书》。入窅冥,升天之谓也。窅冥,深远幽隐的样子。窅,同“窈”。
⒂小臣:李白自称。南山寿:喻寿命长,为常用祝寿之语。语出《诗经·小雅·天保》:如之行,如日之生,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


⒃“陛下”句:陛下,对帝王的尊称。陛,台阶。天子陈侍卫于台阶下,以御不测。群臣对天子说话,不敢直呼,呼台阶下侍卫以告天子。垂,流传。鸿名,大名。

赏析/鉴赏
此为向唐玄宗的祝寿诗,属于宫里用的乐府诗,李白借用祝寿之机,用黄帝升天的故事,规劝唐玄宗无为而治,为民休养生息,与民同乐,发挥了诗歌的隐讽作用。
此诗主要内容是讽刺封建帝王们好神仙,求长生而不成功,提倡道家无为而治的治国之术。“我无为,人自宁”,“安能为轩辕,独往入窅冥”为全诗主旨。


全诗可分为三段。开头六句为第一段,写帝王们身居豪华富丽的宫殿,身边美女娇娃成群,享尽人间荣华富贵,而对此仍不满足,妄想成仙升天。中间五句为第二段,写帝王游冶苑池,宫女歌笑,钟鼓齐鸣,百姓祝福。这一段浓墨重彩,写尽了帝王们极尽声色的奢靡生活,看似歌功颂德,暗含讽谏之意。最后十句为第三段,表达诗人的观点:求神成仙是不可能成功的,不可能像轩辕黄帝那样聆听到广成子的教诲,也不会像轩辕黄帝那样乘龙上天,最终还得留在自己的京城。只有清静无为,才能治国安民。末二句,企望唐玄宗成就伟业,垂名万古。
大多数献给皇帝的诗歌都比较拘谨,生怕有不当之处,李白的这首乐府诗,写如行云流水,婉转动听,应该说是成功的。既飘飘欲仙,又不卑不亢,规劝之意明显,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楼主| 发表于 2024-2-29 00:04:36 | 显示全部楼层
170

秋登巴陵望洞庭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清晨登巴陵,周览无不极。
明湖映天光,彻底见秋色。
秋色何苍然,际海俱澄鲜。
山青灭远树,水绿无寒烟。
来帆出江中,去鸟向日边。
风清长沙浦,山空云梦田。
瞻光惜颓发,阅水悲徂年。
北渚既荡漾,东流自潺湲。
郢人唱白雪,越女歌采莲。
听此更肠断,凭崖泪如泉。



古诗简介
秋登巴陵望洞庭》是唐代伟大李白的作品。此诗描绘了作者登高所见的景色,表达了悲秋的感情。全诗紧紧围绕洞庭湖秋色落笔,又着重刻湖水,描绘了一幅绚丽的秋景画,画面上有不同色彩,有远景近景,有动有静,还有声响。诗中多用对仗,语言工整,表现出李白诗歌精细工致的一面。

翻译/译文
清晨登上巴丘,极目远眺,四方的景物无不尽收眼底。湖面明净倒映着天光,湖水清澈见底可以映现秋色。秋天的物色多么苍茫,岸上与水色都明丽清朗。山色青翠掩映了远处的林木,水色碧绿没有清冷的烟气。帆轻漂,自江中向这里驶来,小远去飞向日边。长沙浦边秋风清朗,梦田上霜迹已空。观览秋光使人叹惜头发脱落,注目湖水流过又令人悲悯流年已逝。北边的小洲随波荡漾,湖水向东潺潺而流。郢人唱起《白雪》,江南美女歌唱《采莲曲》。听到这些歌声更让人肠断,凭靠山崖泪如泉涌。

注释
⑴巴陵:指巴陵郡(今湖南岳阳)的巴丘山。巴丘山,位于岳阳南。又名巴冢。传说后羿屠巴蛇于洞庭,蛇骨久积成丘,故得名。
⑵周览:纵览,四面瞭望。
⑶际:岸边与水中。
⑷长沙浦:指由长沙而入洞庭之湘水。
梦:古代泽薮名,位于南郡华容县(今湖南潜江县)西南。古云梦泽,跨江之南北,自岳州外,凡江夏、汉阳、沔阳、安陆、德安、荆州,皆其兼亘所及。《艺文类聚》:宋玉《小言赋》曰:楚襄王登阳云之台,命诸大夫景差、唐勒、宋玉等并造《大言赋》。赋毕,而宋玉受赏。曰:有能为《小言赋》者,赐之云梦之田。
⑹瞻光:瞻日之光。
⑺阅水:阅逝去之水。徂年:流年、年华。《后汉书·马援传》:徂年已流,壮情方勇。
⑻渚:小洲,水中小块陆地。
⑼潺湲:水流动貌。《汉书》:“河荡荡兮激潺湲。”颜师古注:“潺湲,激流也。”
⑽郢人: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春》《白》,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也。”郢:春秋时楚国国都。
⑾采莲:梁武帝所制乐府《江南弄》,七曲中有《采莲曲》。此指江南女子采莲时所唱之歌。

赏析/鉴赏
诗的开头“清晨登巴陵,周览无不极”写在秋天的一个早晨,诗人登上巴丘山,眺望洞庭湖的美丽景色:“明湖映天光,彻底见秋色。”居高临下,湖光山色,无不尽收眼底。清澈的湖水和明朗的天空交相映照,充分显示了天高气爽的秋色之美。诗人对之不禁赞叹不已:“秋色何苍然,际海俱澄鲜。”
开头六句是写意,是概括的描写,淡淡几笔勾勒出大致的轮廓。接着六句则是工笔,用鲜明的色彩细致地加以刻画。“山青灭远树,水绿无寒烟”两句写静态:山青树也青,远看山和树简直浑然一体。水是碧绿的,没有被朦胧的寒冷的暮霭所笼罩。“来帆出江中,去鸟向日边”两句写动态:湖面上突然出现帆,原来是过往的只;天空中鸟儿翱翔而过,朝着日出的方向飞去,逐渐消失了。“清长沙浦,山空云梦田”两句写洞庭湖周围的秋景:长沙浦水净风清,云梦泽的田野蒙上一层白霜是那样空明。


“瞻光惜颓发,阅水悲徂年。北渚既荡漾,东流自潺湲。”这四句触景生情,抒发身世之感。诗人看到水流不息,联想到那已经过往的岁月和消逝的年华,不禁感慨万端,悲从中来。
“郢人唱白越女歌采莲。听此更肠断,凭崖泪如泉。”这里运用了“阳春白”“曲高和寡”的典故,意思是说,无论是善于唱歌的歌手唱起《白雪歌》,或者是越地的女子唱起《采莲曲》,都无法使作者高兴起来,反而更加悲伤。诗到这里,戛然而止。“泪如泉”的原因,诗人没说,留给读者去联想,去思索。
此诗为五言古诗,而语言工致,对用对仗,可见是吸取了近体诗的特点。李白诗歌素以雄奇奔放、豪迈不羁著称,但这首诗表现出李白诗歌精细工致的另一面。



 楼主| 发表于 2024-2-29 00:06:55 | 显示全部楼层
171

客中行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古诗简介
客中行》是唐代伟大李白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一反游子羁旅乡愁古诗文传统,抒写了身虽为客,却乐而不觉身在他乡的乐观情感,充分表现了李白豪放不羁的个性,并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盛唐时期的时代气氛。

翻译/译文
兰陵的美,透着醇浓的郁金的芬芳,盛在玉碗里看上去犹如琥珀般晶莹。只要主人同我一道尽兴畅饮,一醉方休,我才不管这里是我的故乡还是异乡呢。

注释
客中:指旅居他乡。
兰陵:今东省临沂市苍山县兰陵镇;一说位于今四川省境内。
郁金香:散发郁金的香气。郁金,一种香草,用以浸酒,浸酒后呈金黄色。
琥珀:一种树脂化石,呈黄色或赤褐色,色泽晶莹。这里形容美酒色泽如琥珀。
但使:只要。

赏析/鉴赏
这首诗赞美了美酒的清醇、主人的热情,表现了诗人豪迈洒脱的精神境界,同时也反映了盛唐社会的繁荣景象。
抒写离别之悲、他乡作客之愁,是古代诗歌创作中一个很普遍的主题。然而这首诗虽题为“客中”作,抒写的却是作者的另一种感受。“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兰陵,点出作客之地,但把它和美酒联系起来,便一扫令人沮丧的外乡异地凄楚情绪,而带有一种使人迷恋的感情色彩了。著名的兰陵美酒,是用香草郁金加工浸制,带着醇浓的芬芳,又是盛在晶莹润泽的玉碗里,看去犹如琥珀般的光艳。诗人面对美酒,愉悦兴奋之情自可想见了。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这两句诗,可以说既在人意中,又出人意外。说在人意中,因为它符合前面描写和感情发展的自然趋向;说出人意外,是因为《客中行》这样一个似乎是暗示要写客愁的题目,在李白笔下,完全是另一种表现。这样诗就显得特别耐人寻味。诗人并非没有意识到是在他乡,当然也并非丝毫不想念故乡。但是,这些都在兰陵美酒面前被冲淡了。一种流连忘返的情绪,甚至乐于在客中、乐于在朋友面前尽情欢醉的情绪完全支配了他。由身在客中,发展到乐而不觉其为他乡,正是这首诗不同于一般羁旅之作的地方。
全诗语奇意也奇,形象潇洒飘逸,读来令人如饮醇醴,如坐春风






 楼主| 发表于 2024-2-29 00:08:39 | 显示全部楼层
172

行路难(三首)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行路难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其二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雉赌梨栗。
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
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
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篲折节无嫌猜。
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
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
行路难,归去来!

行路难其三
有耳莫洗颍川水,有口莫食首阳蕨。
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
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
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
陆机雄才岂自保?李斯税驾苦不早。
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
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古诗简介
行路难》是乐府旧题。很多人均用过此题,其中最著名的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行路难》三首。这三首诗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后的感慨。诗中跌宕起伏的感情,跳跃式的思维,以及高昂的气势,使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后人广为称颂的千古名篇。

翻译/译文
行路难其一
金杯中的美一斗价十千,玉盘里的菜肴珍贵值万钱。
但心情愁烦使得我放下杯筷,不愿进餐。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
想渡过黄河,坚堵塞大川;想登太行山大雪遍布高
遥想当年,姜太公溪垂钓,得遇重才的文王,伊尹乘舟梦日,受聘在商汤身边。
人生的道路何等艰难,何等艰难,歧路纷杂,真正的大道究竟在哪边?
坚信乘破浪的时机定会到来,到那时,将扬起征帆远渡碧青天。[6]
行路难其二
人生道路如此宽广,唯独我没有出路。
我不愿意追随长安城中的富家子弟,去搞斗鸡走狗一类的赌博游戏。
像冯谖那样弹剑作歌发牢骚,在权贵之门卑躬屈节是不合我心意的。
当年淮阴市人讥笑韩信怯懦无能,汉朝公卿大臣嫉妒贾谊才能超群。
你看,古时燕昭王重用郭隗,拥篲折节、谦恭下士,毫不嫌疑猜忌。
剧辛和乐毅感激知遇的恩情,竭忠尽智,以自己的才能来报效君主。
然而燕昭王早就死了,还有谁能像他那样重用贤士呢?
世路艰难,我只得归去啦!
行路难其三
不要学许由用颍水洗耳,不要学伯夷和叔齐隐居收养采薇而食.
在世上活着贵在韬光养晦,为什么要隐居清高自比?
我看自古以来的贤达之人,功绩告成之后不自行隐退都死于非命.
伍子胥被吴王弃于吴江之上,屈原最终抱石自沉汨罗江中。
陆机如此雄才大略也无法自保,李斯以自己悲惨的结局为苦。
陆机)是否还能听见华亭的别墅间的唳?(李斯)是否还能在上蔡东门牵鹰打猎
你不知道吴中的张翰是个旷达之人,因见秋起而想起江东故都。
生时有一杯酒就应尽情欢乐,何须在意身后千年的虚名?

注释
金樽:古代盛酒的器具,以金为饰。清酒:清醇的美酒。斗十千:一斗值十千钱(即万钱),形容酒美价高。玉盘:精美的食具。珍羞:珍贵的菜肴。羞:同“馐”,美味的食物。直:通“值”,价值。
投箸:丢下筷子。箸:筷子。不能食:咽不下。茫然:无所适从。
塞:堵塞。太行:太行(hang)山,在现在山西、河南、河北三省交界处。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暗用典故:姜太公姜尚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钓,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伊尹曾梦见自己乘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吕尚和伊尹都曾辅佐帝王建立不朽功业,诗人借此表明自己对从政仍有所期待。碧:一作“坐”。忽复:忽然又。
多歧路,今安在:岔道这么多,如今身在何处?岐:一作“歧”,岔路。安:哪里。
长风破浪:比喻实现政治理想。据《宋书·宗悫传》载:宗悫少年时,叔父宗炳问他的志向,他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会:当。帆:高高的帆。船在海里航行,因天水相连,船帆好像出没在云之中。济:渡过。
社:古二十五家为一社。雉:野
弹剑:战国时齐公子孟尝君门下食客冯谖曾屡次弹剑作歌怨己不如意。
贾生洛阳贾谊,曾上书汉文帝,劝其改制兴礼,受时大臣反对。
拥篲:燕昭王亲自扫路,恐灰尘飞扬,用衣袖挡帚以礼迎贤士。折节:一作“折腰”。
归去来:指隐居。语出东晋陶渊明《归去来辞》。
首阳蕨:薇,蕨也。按薇、蕨本二草,前人误以为一。
含光混世贵无名:此句言不露锋芒,随世俯仰之意。
子胥:伍子胥,春秋末期吴国大夫。

赏析/鉴赏
行路难其一
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不惜金钱,设下盛宴为之饯
行。“嗜酒见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时,因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会“一饮三百杯”的。然而,这一次他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放下了。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诗人用“冰塞川”、“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一个怀有伟大政治抱负的人物,在受诏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时候,皇帝却不能任用,被“赐金还山”,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象遇到冰塞黄河拥太行吗!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的性格,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着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姜尚,八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给诗人增加了信心。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姜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对未来的信心,但当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离筵上瞻望前程,只觉前路崎岖,歧途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这是感情在尖锐复杂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但是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决不愿在离筵上表现自己的气馁。他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此句诗表达了他准备冲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的抱负的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给遇到挫折,遭遇困难,受到打击而感到前路茫然的人们一种信心、一种勇气、一股力量。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象刘宋时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这首诗一共十四句,八十二个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荡纵横,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诗的一开头,“金樽清酒”,“玉盘珍羞”,让人感觉似乎是一个欢乐的宴会,但紧接着“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细节,就显示了感情波涛的强烈冲击。中间四句,刚刚慨叹“冰塞川”、“满山”,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仿佛看到了吕尚、伊尹由微贱而忽然得到君主重用。诗人心理上的失望与希望、抑郁与追求,急遽变化交替。“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四句节奏短促、跳跃,完全是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逼肖地传达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结尾二句,经过前面的反复回旋以后,境界顿开,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通过这样层层迭迭的感情起伏变化,既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李白这组《行路难》诗主要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怀,这里选的是第一首,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这首诗在题材、表现手法上都受到《拟行路难》的影响,但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两人的诗,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压抑,而由于时代和诗人精神气质方面的原因,李诗却揭示得更加深刻强烈,同时还表现了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和顽强地坚持理想的品格。因而,和鲍作相比,李诗的思想境界就显得更高。此诗多写世道艰难,表达了离愁别绪。
行路难其二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这个开头与第一首不同。第一首用赋的手法,从筵席上的美酒佳肴写起,起得比较平。这一首,一开头就陡起壁立,让久久郁积在内心里的感受,一下子喷发出来。亦赋亦比,使读者感到它的思想感情内容十分深广。后来孟郊写了“出门如有碍,谁谓天地宽”的诗句,可能受了此诗的启发,但气局比李白差多了。能够和它相比的,还是李白自己的诗:“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类诗句,大概只有李白那种胸襟才能写得出。不过,《蜀道难》用徒步上青天来比喻蜀道的艰难,使人直接想到那一带山川的艰险,却并不感到文意上有过多的埋伏。而这一首,用青天来形容大道的宽阔,照说这样的大道是易于行路的,但紧接着却是“我独不得出”,就让人感到这里面有许多潜台词。这样,这个警句的开头就引起了人们对下文的注意。
“羞逐”以下六句,是两句一组。“羞逐”两句是写自己的不愿意。唐代上层社会喜欢斗鸡进行游戏或赌博。唐玄宗曾在宫内造鸡坊,斗鸡的小儿因而得宠。当时有“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狗胜读书”的民谣。如果要去学斗鸡,是可以交接一些纨绔子弟,在仕途上打开一点后门的。但李白对此嗤之以鼻,所以声明自己羞于去追随长安里社中的小儿。这两句和他在《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中所说的“君不能狸膏金距学斗鸡,坐令鼻息干虹霓”是一个意思。都是说他不屑与“长安社中儿”为伍。那么,去和那些达官贵人交往呢?“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曳裾王门”,即拉起衣服前襟,出入权贵之门。“弹剑作歌”,用的是冯谖的典故。冯谖在孟尝君门下作客,觉得孟尝君对自己不够礼遇,开始时经常弹剑而歌,表示要回去。李白是希望“平交王侯”的,而此时在长安,权贵们并不把他当一回事,因而使他象冯谖一样感到不能忍受。这两句是写他的不称意。“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韩信未得志时,在淮阴曾受到一些市井无赖们的嘲笑和侮辱。贾谊年轻有才,汉文帝本打算重用,但由于受到大臣灌婴、冯敬等的忌妒、反对,后来竟遭贬逐。李白借用了韩信、贾谊的典故,写出在长安时一般社会上的人对他嘲笑、轻视,而当权者则加以忌妒和打击。这两句是写他的不得志。
“君不见”以下六句,深情歌唱当初燕国君臣互相尊重和信任,流露他对建功立业的渴望,表现了他对理想的君臣关系的追求。战国时燕昭王为了使国家富强,尊郭隗为师,于易水边筑台置黄金其上,以招揽贤士。于是乐毅、邹衍、剧辛纷纷来归,为燕所用。燕昭王对于他们不仅言听计从,而且屈己下士,折节相待。当邹衍到燕时,昭王“拥篲先驱”,亲自扫除道路迎接,恐怕灰尘飞扬,用衣袖挡住扫帚,以示恭敬。李白始终希望君臣之间能够有一种比较推心置腹的关系。他常以伊尹、姜尚、张良、诸葛亮自比,原因之一,也正因为他们和君主之间的关系,比较符合自己的理想。但这种关系在现实中却是不存在的。唐玄宗这时已经腐化而且昏庸,根本没有真正的求贤、重贤之心,下诏召李白进京,也只不过是装出一副爱才的姿态,并要他写一点歌功颂德的文字而已。
“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慨叹昭王已死,没有人再洒扫黄金台,实际上是表明他对唐玄宗的失望。诗人的感慨是很深的,也是很沉痛的。
以上十二句,都是承接“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对“行路难”作具体描写的。既然朝廷上下都不是看重他,而是排斥他,那么就只有拂袖而去了。“行路难,归去来!”在当时的情况下,他只有此路可走。这两句既是沉重的叹息,也是愤怒的抗议。
这首诗表现了李白对功业的渴望,流露出在困顿中仍然想有所作为的积极用世的热情,他向往象燕昭王和乐毅等人那样的风云际会,希望有“输肝剖胆效英才”的机缘。篇末的“行路难,归去来”,只是一种愤激之词,只是比较具体地指要离开长安,而不等于要消极避世,并且也不排斥在此同时他还抱有它日东山再起“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幻想。
行路难其三
此篇纯言退意,与第一篇心情有异。通篇以对比手法,前四句言人生须含光混世,不务虚名。中八句列举功成不退而殒身者,以为求功恋位者诫。最后赞成张翰唯求适意的人生态度。一篇之意三层而两折。言虚名无益,是不否定事功之意。而功成则须及时退身,一为避祸,二求适意自由。这是李白人生哲学的基调。
此篇用典频繁,但不是自比古人,而是通过对古人的评论表达出至为复杂的心情。首先对许由、伯夷与叔齐的弃世提出非议,可见前两首所说的“济沧海”“归去来”并非心甘情愿;可是,接着又对伍员、屈原陆机、李斯之殒身政治表示不满。弃世既不符合他的人生理想,济世又深感世情险恶,两边都不是他原意选择的出路。正因为如此,李白的“行路难”才有别于鲍照等人,具有更深刻的悲剧性。不用说,诗中引用历史教训也出于现实感受。
如果说第二首用典主要是揭露宫廷的腐败,此首则在揭露宫廷政治的黑暗和险恶,两方面都是诗人在长安宫廷的切身感受,也是他不得不辞官的理由。最后他对及时身退的张翰表示赞赏,正如前两首的结尾一样,不过是无可奈何之下的强自宽解,也是对现实表示抗议的激愤之词。“且乐生前一杯酒”,犹如“直挂云帆济沧海”,神仙和酒原是李白排除忧愤的两大法宝。但他还说过“仙人殊恍惚,未若醉中真”,“举杯消愁愁更愁”,无论仙与酒都无济于事,原因就在于他的人生态度始终是积极的。这种执著于现实人生的积极态度,既是李白悲剧深刻性之所在,也是李白诗歌永恒生命力之所在。



 楼主| 发表于 2024-2-29 00: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173

南奔书怀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遥夜何漫漫,空歌白石烂。宁戚未匡齐,陈平终佐汉。
搀抢扫河洛,直割鸿沟半。历数方未迁,云雷屡多难。
天人秉旄钺,虎竹光藩翰。侍笔黄金台,传觞青玉案。
不因秋风起,自有思归叹。主将动谗疑,王师忽离叛。
自来白沙上,鼓噪丹阳岸。宾御如浮云,从风各消散。
舟中指可掬,城上骸争爂。草草出近关,行行昧前算。
南奔剧星火,北寇无涯畔。顾乏七宝鞭,留连道傍玩。
太白夜食昴,长虹日中贯。秦赵兴天兵,茫茫九州乱。
感遇明主恩,颇高祖逖言。过江誓流水,志在清中原。
拔剑击前柱,悲歌难重论。



古诗简介
南奔书怀》是唐代伟大李白的作品。此诗作于安史之乱爆发后,诗中含有忧时愤世,为国立功的现实色彩,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

翻译/译文
漫漫遥,空歌白石。
甯戚未能辅助齐王,陈平终于辅佐汉王。
叛军横扫河北洛阳地区,几乎形成楚汉相争,以鸿沟为界的局面。
劫数未完,还有很多灾难。
永王受皇上诏遣,掌管藩镇,手握虎符。
我被请入他的僚幕,侍笔在黄金台傍,传觞于青玉案上。
并不因为秋起想吃鲈,才有思归的思想。
是因为主将受到谗言挑拨,王师忽然分离叛变。
从白沙顺流而下,在丹阳江岸鼓噪而行。
宾客卫士如浮,从各自消散。
只省下几个人,一手就可以数尽,城上尽是士兵遗骸。
我匆匆逃出近关,此行真是失算了,不该出
迅速南奔如流星火,可是北边的寇盗却无人抵抗。
没有七宝鞭诱惑追兵,让他们留连道傍玩耍。
太白金星夜里吞食了白虎星,长虹贯日,永王被杀。
秦赵正在天兵混战,茫茫九州大乱。
感遇明主的知遇之恩,很钦佩祖逖的豪言壮语。
我的壮志是过江过江,清扫中原。
现在计划毁了,不禁拔剑砍击前庭大柱,悲歌自叹,与谁重论得失。

注释
漫漫:一作“时旦”。
孟子疏》:《三齐记》云:齐桓公夜出迎客,宁戚疾击其牛角高歌曰:“南山粲,白石烂,生不遭尧与舜禅。短布单衣适至骭,从昏饭牛薄夜半。长夜曼曼何时旦?”桓公乃召与语,悦之,遂以为大夫。
云雷,用《周易·屯卦》义,其卦以震遇坎,故取象云雷。其义以乾坤始交而遇险难,故名屯。屯,难也。
虎竹,铜虎符、竹使符也。《诗·大雅》:“价人维藩,大宗维翰。”
张翰为齐王冏东曹掾,因秋风起,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遂命驾而归。



 楼主| 发表于 2024-2-29 00: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174

长门怨 天回北斗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天回北斗挂西楼,金屋无人萤火流。
月光欲到长门殿,别作深宫一段愁。



古诗简介
七言绝句李白最擅长的歌体裁之一,可以说李白的七绝已经到了一种出神入化、无所不能的境界了。这首《长门怨》可以让我们领略李白七绝中一种不同以往的格调

赏析/鉴赏
“天回北斗挂西楼”,点出时间是午,季节是凉秋,地点则是一座空旷寂寥的冷宫。两句中,上句着一“挂”字,下句着一“流”字,给人以异常凄凉之感。回字,是一个动词,是说高高在上的的北斗七星,在天穹里默默地由东向西移动,不知不觉中,已经挂在了西楼之上,可见此时已是更深夜半之际,这显然又是一个难眠之夜。
第二句由高而低,从远而近,视线从天上星空移到身边的居室,"金屋无人萤火流",从天上的北斗七星到庭院中的飞火流萤,这一句所刻的景物也更加细致入微了。不过,诗中的金屋已经今非昔比,人去室空了。如今只剩下秋日里的萤火虫,在这昔日的繁华宫殿四周飞来飞去,留下了时隐时现的微弱的点点萤光而已。天上是不变的斗转星移,日夜更替,地下是无声的流萤飞逝,暑往秋来,这一座在黯淡的星光的笼罩与微弱的萤光点缀下的人去室空的金屋,所蕴含的物象与情感,又岂是一个"愁"字所能包涵得了的?


光欲到长门殿”,点出题意,巧妙地通过月光引出愁思。本是宫人见月生愁,或是月光照到愁人,但诗却不让人物出场,妙在“欲到”两字,似乎月光自由运行天上,有意到此作愁;如果说“照到”或“已到”,就成了寻常语言,变得索然无味了。
最后一句妙在“别作”两字,其中含意,耐人寻思。它的言外之意是:深宫之中,愁深似,月光照处,遍地皆愁,到长门殿,只是“别作”一段愁而已。也可以理解为:宫中本是一个不平等的世界,乐者自乐,苦者自苦,月光先到皇帝所在的南宫,照见欢乐,再到宫人居住的长门,“别作”愁苦。



 楼主| 发表于 2024-2-29 00:12:18 | 显示全部楼层
175

留别贾舍人至二首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其一】
大梁白云起,飘摇来南洲。徘徊苍梧野,十见罗浮秋。
鳌抃山海倾,四溟扬洪流。意欲托孤凤,从之摩天游。
凤苦道路难,翱翔还昆丘。不肯衔我去,哀鸣惭不周。
远客谢主人,明珠难暗投。拂拭倚天剑,西登岳阳楼。
长啸万里风,扫清胸中忧。谁念刘越石,化为绕指柔。
【其二】
秋风吹胡霜,凋此檐下芳。折芳怨岁晚,离别凄以伤。
谬攀青琐贤,延我于北堂。君为长沙客,我独之夜郎。
劝此一杯酒,岂惟道路长。割珠两分赠,寸心贵不忘。
何必儿女仁,相看泪成行。



翻译/译文
【其一】
大梁开封的白起舞,飘飖来到南方。
徘徊在苍梧的原野,已经有十年了,罗浮秋叶已经黄过十回。
鲸鳌博浪倾倒,四海扬起洪流。
我意欲托身于孤凤,与它一起游翔九天。
凤凰也苦于道路艰难,翱翔飞还昆丘山。
不肯衔我而去,哀鸣惭愧招待不周。
远行客感谢主人的款待,明珠难以暗投。
拂拭好倚天长剑,西登高耸的岳阳楼
长啸万里,扫清胸中忧滤。
谁想到刚健自强的刘越石,现在化成了绕指柔的丝绵。
【其二】
吹来北方的霜,檐下鲜已经凋谢。
折有枝儿,感叹岁晚人老,离别之时凄凉悲伤
错误地列位在青琐台贤人之中,请我坐在北堂上。
你现在是长沙逐客,我也独自流放到郎。
劝尽这杯,不光是因为道路太长。
割开明珠,各持一半,寸心贵在不相忘。
也不必表现儿女之仁,相看泪成行。



 楼主| 发表于 2024-2-29 00:15:14 | 显示全部楼层
176

清平调词(三首)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清平调词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清平调词其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清平调词其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古诗简介
清平调词》是唐代伟大李白创作是组诗作品,共三首。第一首以牡丹杨贵妃的美艳。第二首写杨贵妃的受宠幸。第三首总承一、二两首,把牡丹和杨贵妃与君王糅合,融为一体。全诗构思精巧,辞藻艳丽,将与人浑融在一起写,令人觉得人花交映,迷离恍惚,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艺术功力。

翻译/译文
【清平调词其一】
之灿烂想其衣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美人之容貌照人,春风吹拂着栏杆露珠闪艳浓。
不是在群玉头见到了她,就是在瑶池光下来相逢
【清平调词其二】
像枝红牡丹沐浴露散芳香,有杨妃不再思慕神女空自伤。
请问汉宫佳丽谁能和她媲美,就算赵飞燕也要靠精心化妆。
【清平调词其三】
名花伴着绝色美人令人心欢,赢得君王满面带笑不停地看。
中明白了君王无限怅恨,在沉香亭北共同倚靠着栏杆。

注释
清平调:一种歌的曲调,“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之遗声。
想”句:见云之灿烂想其衣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美人之容貌照人。实际上是以云喻衣,以花喻人。
槛:栏杆;露华浓:牡丹花沾着晶莹的露珠更显得颜色艳丽。
“若非……会向……”:是关联句,“不是……就是……”的意思;群玉:山名,传说中西王母所住之地;全句形容贵妃貌美惊人,怀疑她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就是瑶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
红艳:红艳艳的牡丹花滴着露珠,好像凝结着袭人的香气。红,一作“秾”。
巫山云:传说中三峡巫山顶上神女与楚王欢会接受楚王宠爱的神话故事。
飞燕:赵飞燕。倚新妆:形容女子艳服华妆的姣好姿态。
名花:牡丹花。倾国:喻美色惊人,此指杨贵妃。典出汉李延年佳人歌》:“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解释:了解,体会,一作“解识”。春:指唐玄宗。
沉香:亭名,沉香木所筑。

赏析/鉴赏
这三首诗是李白长安供奉翰林时所作。一日,玄宗和杨妃在宫中观牡丹花,因命李白写新乐章,李白奉诏而作。在三首诗中,把木芍药(牡丹)和杨妃交互在一起写,花即是人,人即是花,把人面花光浑融一片,同蒙唐玄宗的恩泽。从篇章结构上说,第一首从空间来写,把读者引入蟾宫阆苑;第二首从时间来写,把读者引入楚襄王的阳台,汉成帝的宫廷;第三首归到目前的现实,点明唐宫中的沉香亭北。诗笔不仅挥洒自如,而且相互钩带。“其一”中的春风,和“其三”中的春风,前后遥相呼应。
第一首,一起七字:“云想衣裳花想容,”把杨妃的衣服,写成真如霓裳羽衣一般,簇拥着她那丰满的玉容。“想”字有正反两面的理解,可以说是见云而想到衣裳,见花而想到容貌,也可以说把衣裳想象为云,把容貌想象为花,这样交互参差,七字之中就给人以花团锦簇之感。接下去“春风拂槛露华浓”,进一步以“露华浓”来点染花容,美丽的牡丹花在晶莹的露水中显得更加艳冶,这就使上句更为酣满,同时也以风露暗喻君王的恩泽,使花容人面倍见精神。下面,诗人的想象忽又升腾到天堂西王母所居的群玉山、瑶台。“若非”、“会向”,诗人故作选择,意实肯定:这样超绝人寰的花容,恐怕只有在上天仙境才能见到!玉山、瑶台、月色,一色素淡的字眼,映衬花容人面,使人自然联想到白玉般的人儿,又象一朵温馨的白牡丹花。与此同时,诗人又不露痕迹,把杨妃比作天女下凡,真是精妙至极。


第二首,起句“一枝红艳露凝香”,不但写色,而且写香;不但写天然的美,而且写含露的美,比上首的“露华浓”更进一层。“云巫山枉断肠”用楚襄王的故事,把上句的花,加以人化,指出楚王为神女而断肠,其实梦中的神女,那里及得到当前的花容人面!再算下来,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可算得绝代美人了,可是赵飞燕还得倚仗新妆,那里及得眼前花容月貌般的杨妃,不须脂粉,便是天然绝色。这一首以压低神女和飞燕,来抬高杨妃,借古喻今,亦是尊题之法。相传赵飞燕体态轻盈,能站在宫人手托的水晶盘中歌舞,而杨妃则比较丰肥,固有“环肥燕瘦”之语(杨贵妃名玉环)。后人据此就编造事实,说杨妃极喜此三诗,时常吟哦,高力士李白曾命之脱靴,认为大辱,就向杨妃进谗,说李白以飞燕之瘦,讥杨妃之肥,以飞燕之私通赤凤,讥杨妃之宫闱不检。李白诗中果有此意,首先就瞒不过博学能文的玄宗,而且杨妃也不是毫无文化修养的人。据原诗来看,很明显是抑古尊今,好事之徒,强加曲解,其实是不可通的。


第三首从仙境古人返回到现实。起首二句“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倾国”美人,当然指杨妃,诗到此处才正面点出,并用“两相欢”把牡丹和“倾国”合为一提,“带笑看”三字再来一统,使牡丹、杨妃、玄宗三位一体,融合在一起了。由于第二句的“笑”,逗起了第三句的“解释春风无限恨”,春风两字即君王之代词,这一句,把牡丹美人动人的姿色写得情趣盎然,君王既带笑,当然无恨,恨都为之消释了。末句点明玄宗杨妃赏花地点──“沉香亭北”。花在阑外,人倚阑干,多么优雅风流
这三首诗,语语浓艳,字字流葩,而最突出的是将花与人浑融在一起写,如“云想衣裳花想容”,又似在写花光,又似在写人面。“一枝红艳露凝香”,也都是人、物交溶,言在此而意在彼。读这三首诗,如觉春风满纸,花光满眼,人面迷离,不待什么刻,而自然使人觉得这是牡丹,这是美人玉色,而不是别的。无怪这三首诗当时就深为唐玄宗所赞赏。



 楼主| 发表于 2024-2-29 00:17:06 | 显示全部楼层
177

古风其三十八·孤兰生幽园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
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
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
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



古诗简介
《古·孤兰生幽园》是唐代伟大李白创作的组诗《古五十九首》之一。此诗盖谓人有逸才,埋没于众,虽当圣明之朝,恐时光易逝,才未见用,而身已衰老,故望有德高望重者提携。

翻译/译文
孤独的兰生长在幽深的园子里,各种杂草一起把它掩没。
虽然春日阳光曾将它关照,可秋月旋即升上高空,使它又陷入悲伤
秋霜打着翠叶红,兰的生命怕是就要结束了!
若无清风来吹拂,兰又能为谁而香呢?

注释
⑴高秋:即深秋
⑵淅沥:细下的样子。
⑶绿艳:指兰的叶和。此处以修饰词代中心词。

赏析/鉴赏
李白《古风》组诗共五十九首,这是其中的第三十八首。萧士赟曰:“诗谓君子在野,未能自拔于众人之中,虽蒙主知,而小人之馋谮已至。若非引类拔萃而荐用之,虽有馨香,何以自见哉!”萧说似有可商榷之处。
此诗大约作于李白应诏入长安的第二年秋天,此时由于高力士等人的挑拨污蔑以后,唐玄宗开始疏远李白,从而使李白渐渐感受到冷遇的凄凉。“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此联佳妙,大有知音去,宝瑟焚的感觉。



 楼主| 发表于 2024-2-29 00:18:16 | 显示全部楼层
178

古风其四十六 ·一百四十年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一百四十年,国容何赫然。
隐隐五凤楼,峨峨横三川。
王侯象星月,宾客如云烟。
斗鸡金宫里,蹴鞠瑶台边。
举动摇白日,指挥回青天。
当涂何翕忽,失路长弃捐。
独有扬执戟,闭关草太玄。



古诗简介
《古·一百四十年》是唐代伟大李白创作的组诗《古五十九首》之一。此诗对唐朝当时的政治状态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对其用人制度进行批判。

翻译/译文
大唐江,已有一百四十年的历史了,国力雄厚,威势赫然。
高耸入的五凤楼,横垣宽广,俯视着长安城边的三江。
王侯的衣饰如星灿烂,国内外宾客集烟涌。
金光闪耀的宫殿内斗鸡徒喝三吆四,瑶水池旁球纵横乱飞。
手举则太阳摇动,指摇则呼风唤
向阳木,近水楼台,亲近者大富大贵,疏远者弃置不用。
只有扬雄这样的书呆子,整天练习书法,以保护自己不被权贵嫉恨。

注释
⑴一百四十年:唐从武德(唐高祖年号,618~626)元年到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年间,一百三十多年,这里说“一百四十年”取约数。
⑵赫然:显赫盛大。
⑶隐隐:隐隐约约,不甚分明。五凤楼,唐五凤楼在洛阳。也可泛指宫殿。
⑷峨峨:高峻貌。三川:西都有泾、渭、汭;东都有河、洛、伊。
⑸蹴鞠:即踢球。瑶台,本指神仙居处,这里指皇帝宫殿。
⑹翕忽:迅疾貌。
⑺“独有”二句:《汉书·扬雄传》:丁、傅(哀帝舅丁明和哀帝皇后父傅晏)、董贤(哀帝男宠)用事(当权),诸附离(亲附)之者,或起家二千石。时扬雄方草《太玄》,有以自宁,泊如也(淡泊名利)。

赏析/鉴赏
这首诗从内容上看,当作于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初李白长安时期。唐代从开国到这时共一百二十多年,与诗所言年数不合,“四十”二字可能有误,以古人诗文中常举成数而言,当为“二十”或“三十”。
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天宝年间,进入了历史上所称的“盛唐”。一方面唐王朝登上了繁荣昌盛的顶峰,另一方面也渐次呈露出由盛转衰的危机。诗人以特有的政治敏感,以他的诗笔,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繁盛中充斥着腐朽的真实的历史卷。


诗从唐王朝一百多年发展历史入手。开篇四句是一节,重点在勾勒盛唐时期大唐帝国的辉煌显赫面貌。诗人只用“一百四十年”五个字,便将“贞观之治”、“开元之治”等丰富的历史内容,推入诗句的背后,而用“国容何赫然”一句赞叹,启示人们自己去体味、领会,这是虚写的方法,非常经济的笔墨。然而虚多则易空,故下文“隐隐”二句又转用实写的方法,选择一个极富有表现力的侧面──长安都城宫室建筑的雄伟壮丽,来给人们以“赫然”“国容”的具体感受。十个字,字字精实。“隐隐”,见出宫室的层叠深邃;“峨峨”,见出楼观的巍拔飞骞;“五凤楼”,见出其精工华美之巧;“横三川”,见出其龙蟠虎踞之势。诗人有意将宏丽建筑安放在一个广阔的背景上,以增其壮伟雄浑之感。短短四句诗,虚实结合,使经过一百多年发展的大唐帝国,以其富丽堂皇的面貌、磅礴的气势屹立在读者面前,令人不能不佩服诗人巨大的艺术概括力量。
“王侯”以下六句,转入对权势者的描写。“王侯”二句言其众盛。以灿然罗列的星月状王侯,亦似见其华耀骄贵之相;以弥漫聚散的云烟状宾客,亦似见其趋走奔竞之态。都极善用比,有传神尽相之妙。“斗鸡”二句言其行径。“金宫”、“瑶台”都是指帝王所居,“斗”、“蹴鞠”都是一种游戏玩好,他们的所作所为无非是凭藉侍从游乐以邀宠幸。“举动”二句言其气焰。“摇白日”、“回青天”,以夸张的笔墨刻画其权势之大,气焰之盛,也隐含可以左右帝王之意。六句诗分三个层次,把王侯权贵的腐朽骄横形象一笔笔勾勒完足,笔墨很有分量。在章法的承接上,由辉煌的国势一下子过渡到势焰熏天的权贵,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在那繁荣昌盛的背景上,活动着主宰着的竟是一群腐朽的权贵,不禁使人有大好河山、锦绣前程将被活活断送之感,而这也正是诗人悲愤之所在。
末四句巧妙地运用扬雄的故事表明诗人的鲜明态度。“当涂”二句熔炼扬雄《解嘲》中的话:“当涂者入青云,失路者委沟渠。旦握权则为卿相,夕失势则为匹夫”,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班权贵不会有好结局,得意的日子不会长久。“翕忽”是飞速之意,形容青云直上。“独有”二句诗人以扬雄自比,向权贵们投以轻蔑的目光。借用这个典故,简约而有力地表现了诗人清操自守和对权贵们鄙视与决绝态度。扬雄闭关草《太玄》时,有人嘲笑他得不到官职,扬雄做《解嘲》以答。其中大讲得士、失士同国家兴亡的关系:“昔三仁去而殷墟,二老归而周炽,子胥死而吴亡,种蠡存而越霸”。这正是唐王朝当时面临的问题。看来诗人用此典还有更深的含义。


此诗首二句纵观历史,次二句横览山河,都如登高临深,有俯视一切的气概,见出其吞吐千古、囊括六合的胸怀与气魄。“王侯”六句,一气贯下,刻画权势者们的形象,笔墨酣畅,气完神足。而正当把权势者们说到十分兴头上的时候,“当涂”二句却兜头一盆冷水浇了下来,使人有一落千丈之感。末二句只客观地摆出扬雄的典实,冷然作收。但冷静平实的笔墨中隐含怒目横眉之气,柔中有刚。不长的一首诗,写得腾跃有势,跌宕多姿,气势充沛,见出作者独具的艺术特色。




 楼主| 发表于 2024-2-29 00:19:10 | 显示全部楼层
179

清溪行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古诗简介
清溪行》是唐代伟大李白创作的五言古诗。此诗是天宝十二载(753)秋后,李白被“赐金返还”,离开京城,游池州时所作。主要描写清溪水色的清澈,创设了一个悲切凄凉的清寂境界,寄寓诗人喜清厌浊的情怀。流露出诗人因远离家乡、思念家乡内心的孤寂、落寞之情;以及胸怀济世之才的诗人内心难以言传的抑郁悲伤的情怀。

翻译/译文
清溪的水色给我清心的感受,清溪水色其它水泽的地方不同。就算新安江的水色清澈见底,那又怎么能与清溪相比呢?人好像在明镜中,好像在屏里的。入晚时猩猩的一声声啼叫,在我听来,就是在为自己远游他乡而悲切。

注释
⑴清溪:河流名,在安徽境内。流经安徽贵池城,与秋浦河汇合,出池口入长江
⑵诸:众多,许多。
⑶新安江:河流名。发源于安徽,在浙江境内流入钱塘江
⑷度:这里是飞过的意思。屏:室内陈设。用以挡风或遮蔽的器具,上面常有字
⑸向晚:临近晚上的时候。
⑹游子:久居他乡的人。

赏析/鉴赏
这是一首情景交融的抒情诗
“清溪清我心”,诗人一开始就描写了自己的直接感受。李白一生游览过很多名秀川,独有清溪的水色给他以“清我心”的感受,这就是清溪水色的特异之处。
开篇就赋予客观景物主观化特性。接着,诗人又以衬托手法突出地表现清溪水色的清澈。新安江源出徽州,流入浙江,向来以水清著称。南朝梁沈约就曾写过一首题为《新安江水至清浅深见底贻京邑游好》的诗:“洞彻随深浅,皎镜无冬春。千仞写乔树,百丈见游鳞。”新安江的水是清澈的,作者用清溪的水与之相比:“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意思是:“新安江,能比得上清溪这样清澈见底吗?”这样,就以新安江水色之清对比衬托出清溪的更清。然后,又运用比喻的手法来正面描写清溪的清澈。诗人以“明镜”比喻清溪,把两岸的群山比作“屏风”。人在岸上行走,鸟在山中穿度,倒影在清溪之中,就如“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这样一幅美丽的倒影,使读者如身入其境。宋代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评价说:“《复斋漫录》:山谷言:‘如天上坐,人似镜中行。’又:‘如天上坐,似镜中悬。’沈云卿诗也。……予以云卿之诗,原于王逸少《镜湖》诗所谓‘山阴路上行,如坐镜中游’之句。然李太白《入青溪山》亦云:‘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虽有所袭,然语益工也。”最后,诗人又回到自己的主观感受,创造了一个悲切凄凉的清寂境界。诗人离开繁华而混杂的长安,来到这清澈见底的清溪畔,固然感到“清我心”,但对于胸怀济世之心和报国之志的诗人,不免有一种心灵上的孤寂。因此入晚时猩猩的一声声啼叫,在诗人听来,就是在为他自己远游他乡而悲切,流露出诗人内心一种落寞郁闷的情绪。



 楼主| 发表于 2024-2-29 00:20:13 | 显示全部楼层
180

古风其五十六·越客采明珠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越客采明珠,提携出南隅。
清辉照海月,美价望皇都。
献君君按剑,怀宝空长吁。
鱼目复相哂,寸心增烦纡。



古诗简介
《古·越客采明珠》是唐代伟大李白创作的组诗《古五十九首》之一。全诗共八句四十字,以明珠喻高才,写怀才不遇知己的感伤。

翻译/译文
越国有人在中采到一颗明珠,携带出来献宝。
只见明珠的光辉如海上明,一时间在皇都竟标出倾城之价。
可是当他想把明珠献给皇上的时候,皇上却非常愤怒,甚至想拔剑问罪。献宝人只得对空长叹。
更加可恶的是,有人拿死的眼睛作为明珠来贡献,还嘲笑这个越国人。怎么不叫他心烦意乱?

注释
⑴越:即南越,今之广东,海中产珠。
⑵“献君”句:谓以宝物无故投路人,路人即感莫名惊诧,或以为欺诈。《邹阳狱中上梁王书》:明月之珠,夜光之璧,以暗投人于道,众莫不按剑相眄,无故而至前也。
⑶烦纡:烦闷杂乱的心情。

赏析/鉴赏
李白《古风》组诗共五十九首,这是其中的第五十六首。此诗伤怀才不遇知己,应作于赐金还很久以后,此时李白心情从愤怒已经恢复到了相对平静,但是每每想起在长安的情景依然隐隐心痛,故有此作。
此诗诗意分两层。前四句赞明珠之美,后四句叹逢知遇之难。“怀宝空长吁”为全诗主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诗展公众号|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留言薄|中国成年人诗歌界限网 ( 苏ICP备14046093号 )

GMT+8, 2024-11-24 04:10 , Processed in 0.657687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