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醉老翁

四川塔魂之成都诸塔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8 16:59:58 | 显示全部楼层
成都崇州善恩塔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善恩塔


    善无思禅师,印度乌茶国人。公元七一六年善无思随兄善无畏来到大唐长安,奉诏于长安西明寺菩提院译经。因善无思博学多才,精通梵、汉两种语言,唐玄宗封其为国师。天宝十四年发生安禄生之乱,善无思随唐玄宗入川避祸,后来到凤栖山长乐寺修行并任住持。公元七六九年,善无思在长乐寺圆寂,其灵塔至今保存完好。

 楼主| 发表于 2015-1-28 17:04:12 | 显示全部楼层
成都崇州历代主持塔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历代主持塔,最右边是前任主持灯宽老和尚塔,一百零五岁圆寂。

 楼主| 发表于 2015-2-13 13:34:53 | 显示全部楼层
成都郫县青塔寺塔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青塔


    青塔寺在郫县三道堰镇青塔村,尼院,该寺建于明嘉靖年间。是中国共产党郫县第一个支部的诞生地。青塔寺庭院里有一座青塔,是寺内镇寺之宝。塔由红砂石雕刻而成,高二点五米,覆钵塔身上部有“古青塔”三个字,三字下面有一佛龛,内雕一尊坐佛。而寺因塔起,村以寺名,青塔村之名由此而来。文化大革命时期,青塔已断为几截,遗落于四处,后有心人把它寻回,重新拼接而成。

 楼主| 发表于 2015-2-13 14:35:42 | 显示全部楼层
成都彭州古塔


    彭州市有古塔七座,二千零六年佛塔群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兴寺在彭州市龙兴北路,龙兴寺中最宝贵者为舍利子宝塔,位於寺内正前方,是中国仅存十九座真身舍利佛塔之一,古塔有联云:“千秋古塔传阿育,五代丛林自预知”。宝塔始建晋东晋义熙二年(406),原为天竺僧人昙摩掘义(智洗禅师)所建木塔,到五代预知禅师改建为密檐式砖塔,塔体方形,密檐十七级,高三十四点五米,六十八角皆悬马蹄铃,是我国最古老的宝塔之一。塔砖新旧厚薄不一,甚至有汉魏六朝至唐初的花边砖。该塔早在明代就缺去一角,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六月,因遭地震影响,“中部纵裂,形成两峰”。一九二二年旧历除夕午刻,大部垮塌,仅存四之分一。半个多世纪以来斜而不倒被称为“天彭第一奇”,永镇川西第一塔。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龙兴寺古舍利宝塔   



    民国三十三年(1944)能海法师到龙兴寺讲经弘法,见龙兴塔残缺,甚感不安,倡议修建一座印度加尔各达菩提道场塔样式的“龙兴舍利塔”,并于当年在成都成立“重建益州龙兴舍利宝塔筹备委员会”。经过四年筹备,筹委会为慎重起见,在古塔东侧建造样塔以探索研究建塔经验。该模型塔于一九四九年农历八月八日正式奠基起塔,到一九四九底基本落成。这座舍利模型样塔,主塔高十二点三三米,四小塔高五点一一米,只完成主体后停工。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整修前的龙兴寺样塔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完成的样塔


    一九八五年夏,能海法师的弟子又对样塔进行完善,安装铜质宝顶及装修工程。于塔身嵌入八百四十四尊佛像,塔内装藏经、典像、图、器等法物,精致玲珑,壮严殊胜,于一九八六年全部落成。赵朴初为样塔题写塔名“龙兴舍利宝塔”。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用汉藏文分别题写:“南无吉祥释迦牟尼佛”,刊刻塔基座上。该塔已列为成都市重点保护文物。



    而残危的龙寺塔幸存之一角於一九八一年因塔基开裂,已近倒塌。一九八一年五月一日又被一精神病人拆去残塔上部六级多,仅剩十级半,残高十八点七四米,但风韵犹存。因该塔实太破残,一九九三年被拆除,并在原基础上重建新龙兴寺塔,仿印度金刚宝座式塔。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龙兴寺塔



  历时四载宝塔告峻。新塔高八十一米。四隅塔各高二十七米,塔座三十米见方,全部钢筋混凝土浇固。塔表龛供铜铸、玉雕佛像一千零八十尊之多,样式仿印度加尔各答塔,威镇巴蜀,雄冠神州。塔内壁及五层展室,陈列罗汉、菩萨和释迦佛应化事迹图,采用泥塑、木刻、石雕、刺绣、贴金、彩书、唐卡等艺术表现形式,把两千多平米的壁面装饰得精美有序,壮严辉煌。更为可贵的是展室里还陈放了建塔挖基时掘出的数十尊中国早期石雕佛像,从像座题记上看,乃梁武帝大通五年(533),隋文帝开皇十一年(591),大周武则天久视元年(700)及唐景龙元年(707)所造,古朴精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塔基前后门由马识途题写“龙兴舍利宝塔”,四面佛像座前分别由四川省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冯修齐撰联。

    南面:气贯九峰,势薄诸天,法雨祥云开净地;
          脉通三昧,形钟五岳,金刚宝座镇彭门。

  北面:北废无常,修持有道,慧心遍拜千尊佛;
          圣凡同理 因果异途,定力直登万仞山。

  西面:溯阿育以还,古塔犹存,丛林焕彩;
              自会昌而后,地宫无恙,石佛重光。

  东面:名刹忆高僧,远绍昙摩,近尊能海;
          神州兴宝塔,南流湔水,北峙岷山。
 楼主| 发表于 2015-2-13 14:46:28 | 显示全部楼层
成都彭州正觉寺塔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正觉寺塔


    觉寺塔位于彭州市东北角红岩镇红塔村,正觉寺塔最早建于北宋仁宗天圣元年至四年(1023--1026)。时有正觉禅院,据口碑载:该寺建于梁大通年间(527)与青羊县(现白塔坝地区)同建一个 时期。初建时规模不大,烟火也不旺盛,至北宋仁宗时达盛时,由于香火旺盛,游人络绎不绝,寺院收入颇丰,又因主持事业心强,于北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顷其寺产八方集缘建塔。历经三年建成,以寺命名,为今“正觉寺塔”。由于兵祸战乱,该寺一直颓废不堪。正觉寺塔由于建筑风格,修建艺术,力学结构特别考究,来此考查的历史学家、建筑学家、古建筑专家均给予高度评价。原有石碑刊说为“天彭七景之一”,一九七零年被收入《上海大辞典》。塔系密檐式十三级方形砖塔,高二十七点五四米,外檐由菱角牙子和迭涩砖出檐,檐口浑厚,内有三层塔室,其四周分别装饰着仿古木结构的圆柱砖制斗拱,承托着覆斗状穹窿顶藻井,下有正方形砖砌的须弥座基座,边长十点四米。一九八零年七月七日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楼主| 发表于 2015-2-13 15:14:18 | 显示全部楼层
成都彭州镇国寺塔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镇国寺塔

    镇国寺塔位于彭州市九陇镇白塔村,塔建于北宋仁宗至和元年到嘉佑五年(1054--1060),系密檐式十三级方形砖塔,高二十八点三四米,基座边长十米。外檐迭显砖下塑有佛、菩萨、宝塔、九雀、飞天等浮雕。内有五层塔室,有塔道盘旋至顶。一九八零年七月七日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镇国寺塔也叫白塔,是对宋塔的通称,因其特征是通身用白垩粉饰;又因地傍临湔江,又称之为镇江塔。其实她正名是“无垢净光舍利塔”

  镇国寺塔建于北宋至和元年(1054)。这倒是应了北宋仁宗翰林、侍读学士,当时四川最高军政首长四川置制使王索为该塔所撰之碑“宋彭州镇国寺新修塔记碑”中“岷山可摧塔不可毁,蜀江可沽塔不坏”的祈愿,如今,山川依然,塔也全壁。镇国寺塔给彭州留下珍贵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主其事者仍北宋高僧净慧大师,大师本住福昌禅院,云游九陇,喜爱这山盘水折,神灵膏腴的胜境。建塔使用烧制精良的条形和方形砖,以黄泥的灰沙浆为粘合剂砌筑,据宋制工艺规定,使用扁铁件将门、窗洞、过洞、塔室连接起来,以增加横拉力。塔为十三级密檐式方形,高三十四米、底边六点五六米见方,基座边长十米,塔里设置九个小佛塔,内藏陀罗尼经文。搪下塑有各种佛、菩萨、飞天、孔雀等佛教内容的浮雕,至今仍清晰可见。最为奇妙的是当初在塔上设制了泥琴,山风一过便发出悦耳的琴音,遗憾是由于干百年来外力侵蚀已使琴损音消,塔内共五个塔室,设有梯步,沿顺时针方向扶梯而上可登塔顶,从四方窗洞可观赏东南西北如诗如画的风光。古老的镇国寺塔下,有四川高憎济尘主持新建的佛山古寺。镇国寺塔将再度风光,接受人们的朝拜,瞻仰和观赏。

    沿镇国寺塔西侧石级小道,进山约八里,便见圣境三昧水。

  三昧水有五处可观,千佛崖、石牌楼、下三昧、中三昧和上三昧。此五处沿至德山自下而上,由一条曲折石级小道串联在一起。千佛崖摩崖造像盘踞于至德山麓千佛崖上。造像至今尚存三十七龛,石刻初创于唐,以后历朝增刻,至于清末,终于集成庞大的千佛崖石像群。

   千佛崖上石牌坊,建于清朝同治年间。牌楼重檐三层,气势雄伟,扼住至德山口。牌楼正反两面的图纹题刻,雕工精细,堪称石刻艺术上品。牌楼正面“三昧水”赫然入目。牌楼上“天重宝盖”、“地涌全泉”、“盛唐古迹”、“古井泉香”等横额,令人百赏犹鲜;楼下“欲识穷途须进步,不知古迹且登临”、“朝随之出入,暮带月推敲”、“秀气钟三昧,层峦并九峰”等对联引人入胜。

    牌楼前有上下二潭,上潭水清如镜,潭水从巨石上飞溅而下,注入荆蔓丛中的下潭。牌楼四周竹树环合,沿石级穿过牌楼下的石寨门可通下三昧。下三昧古建有安国寺,庙虽倾颓,尚存不少古碑壁画。石柱有联“彭盎逞一时之愤,晁错念千古之冤”。寺旁泉眼多处,处处相通。寺前沟壑被藤萝遮掩,沟底泉声如乐。沟旁有清朝道光年间的“三昧圣境”石碑一座,碑文完整地记载三昧圣境的来由和唐朝悟达国师用三昧水洗愈人面疮的始末。

   由下三昧拾级而上半里许,便是中三昧。这里古有宋太守钦赐的“至德寺”。由三重广殿构成。雕满花纹的六棱形石柱上,有明朝万历年间刻字。其它碑文石刻多为前清遗迹。中三昧之西,隔溪有平台,祥光霭霭,紫雾纷纷。在祥光瑞霭之中,有石塔耸立,乃悟达国师墓。塔后青松带雨,塔前翠竹留云。

   由中三味到上三昧,道路奇险。上三味古建有水亭寺和圣水亭,五代时水亭寺称广明院。前蜀皇帝王衍曾专道游幸于此,后人称此道为“王衍故道”,至今犹在。水亭寺已不存,但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的圣水亭尚较完整地掩映于悬崖上竹树之中。亭八角状,全用石料造就。亭顶用整块石料雕刻而成。亭顶所刻线条流利匀称,所雕石珠溜圆光滑,整个石亭造型精美。亭内有石雕观音一尊。亭上方有一崖窝,长约丈余,宽约两米。有泉从崖中泌出,冬旱不干,夏洪不溢。这就是悟达国师洗人面疮处。

  距石亭百步,即至至德山顶,放眼千里之外,云海茫茫,色彩万变;俯视平川,湔江如练,众山如拳。三昧水名垂古今,闻名远近,在其山之秀,水之神也。
 楼主| 发表于 2015-2-13 16:00:42 | 显示全部楼层
成都彭州悟达国师塔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悟达国师塔

   悟达(809—882),原名知玄,字后觉,俗姓陈。洪雅县中保乡人,生于唐宪宗元和四年(809)。曾祖名图南,曾任梓州射洪县令,父名陈邈,屡试不第。知玄自幼聪明,七岁时,遇法泰禅师在宁夷寺讲《涅磐经》。寺隔不远,知玄每天都去听讲,有所领悟,多次请求祖父同意他出家。至十一岁时,亲属见其志不可夺,只得听任他削发为僧。

  知玄出家后,随师到唐兴邑四安寺,被授给大经四十二卷,共一百二十五万言,他经过深研后得其奥妙。十三岁时,四川节度使杜元颖闻其名,召于大慈寺普贤阁开坛讲经,听众日计万人,无不骇叹,自此名震蜀中,被称为“陈菩萨”。嗣后,知玄到净众寺辩贞律师处受戒,即随师下三峡,游历襄阳,到达京城资圣寺。此寺为全国儒、释、道三学的要人聚会之地,知玄在此讲经,听者日多。文宗皇帝闻知,宣召他入宫问对,甚为满意。继后,知玄又就学于安国寺信法师,研习外典、经籍,博识百家之言,造诣更深。当时一些朝官、名士常登门请教。

    会昌五年(845),唐武宗信道教,筑高台祈求成仙,不接受朝臣忠告,并在麟德殿集道教“高士”诏知玄与他们辩论,玄乃阐述:“帝王应以教化为根本,神仙之术乃山野匹夫独擅之业,非王者所宜。”洋洋数千言,闻者莫不惊其才辩。但武宗不悦,认为他“大忤上旨”。于是知玄回蜀,隐居彭县景山。  

  第二年,武宗食道士丹药致病死亡。宣宗即位后改信佛教,访求知玄,复入京住宝应寺,后于“寿昌节”讲赞,颇受宣宗嘉奖,赐给紫罗袈裟,封知玄为儒、释、道三教首座。并将旧王府改建为“法乾寺”,诏知玄住于寺内之玉虚亭。大中三年(849),宣宗命重建天下废寺。知玄与裴相国甚友好,为复兴佛教出了很多力,皇帝特加优待,命画工绘知玄像于宫中。大中八年(857),知玄上表乞归故乡,回到彭县。

  广明二年(881 即中和元年)春,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后,僖宗李儇逃到四川,访知玄为驾前供奉,许多朝臣显官常向他问道、请教。僖宗为褒奖知玄,命众学士给拟一法号,但都不合意,僖宗亲以“悟达大道,悟佛知见”之义,赐以“悟达国师”称号。据传,当僖宗驻跸于新都城北一旧庙中时,夜见古塔废墟上霞光迸射,问之悟达。悟达说:“此乃舍利放光,为祥瑞之兆。今黄巢已平,陛下可回长安了。”僖宗大喜,命人果于土中掘得佛舍利子十三粒,晶莹光彻,遂令悟达就地兴建十三层宝塔。后又命其重修寺庙,取名“宝光寺”,悟达被尊为宝光寺的开山祖师。不久,悟达乞准回蜀,仍居彭县九陇山旧址。

  中和二年(882)七月,忽于左臀生一大疮,状如人面,痛不可,动转艰难,遍求名医无效。垂危时他召弟子慈灯嘱叫后事,面西而逝,享年七十三岁。

     悟达—生坚守佛教禁戒,粗衣淡食。白天则研求佛家道义,晚只眠少时,即起禅坐。生平著述较多,有《如来藏经释疏》二卷,《胜鬟经疏》四卷,《般若心经》、《金刚经》各有疏义。在游秦、蜀之时,曾作《释氏杂文外篇》,录箴论碑志歌诗为二十多卷,礼忏文六卷,共三十万言。又抄录宗密《国觉经修证仪》著成《慈悲水忏》三卷,至今流行于世。

  现新都宝光寺罗汉堂内留有悟达国师塑像。
 楼主| 发表于 2015-2-13 16:12:11 | 显示全部楼层
成都彭州云居院塔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云居院塔

    云居院塔位于彭州市楠杨镇大曲村的曲天山上,建于宋代,塔身为条砖迭砌,高二十点八六米,密檐式十三级,底座长九点三米,呈正方形,至下而上逐层内收,基座沿用条石镶砌,内部结构紧密,空心无塔室,虚以宽户,实不通。

    与正觉寺塔相比,地处葛仙山镇曲尺山中的云居院塔则是一个幸运儿。由于云居院塔三面环山,群峰护卫,天然形成了防御风暴的屏障,其结构良好,受地震影响不大,最关键的是路遥山深,人迹罕至,所以近千年来基本没什么损害,成为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从旁边的山坡上望去,塔顶上长满杂树,塔身清瘦修长,亭亭玉立。

  这座塔的装饰非常精致,塔檐下装有铁钩悬挂铁铃,本来是每级十二枚,共一百五十六个,山风过处,声闻数里。在塔顶四角,还剩下两只像是凤凰一样的雕塑,叫“铁铸圆雕朱雀”,本来有四只,被人偷走两只。在塔壁上,还可清楚地看到一些佛教故事的彩画和字迹。远览如倚天长剑,近视若破土春笋,这是对云居院塔的比喻。云居院塔与镇国寺塔一样,也是一座宋塔。该塔在大曲尺山下凹陷出的一个巨大弧形缺口处。云居院塔保存尚为完好,是四川重点保护文物。塔碑上有“宋景祐”字样。原四角各级挂的铜铃,现已无存。塔侧碑云:“秀岭青山陪曲尺,端然古塔护云居”。
 楼主| 发表于 2015-2-13 16:28:20 | 显示全部楼层
成都彭州青龙寺大悲塔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青龙寺大悲塔

    青龙寺古名“妙寂院”位于彭州市丽春镇塔子山山顶。北宋高僧临济宗扬岐派传人“圆悟克勤”在此剃度出家,此处环境清幽,是修行好地方。寺内有一古塔始建于南北朝时期,古塔青砖垒砌,古朴巍峨,因年久失修塔基崩裂,塔身断折破烂不堪,即便如此护塔神灵依然十分灵验。为此十方信众多次请求青龙寺常住重建。

    塔总高三十五米为六角七层密檐式塔。
 楼主| 发表于 2015-4-15 15: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成都都江堰奎光塔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都江堰奎光塔

  奎光塔位于都江堰市奎光路市文管所院内,成都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古为石塔,明朝时由于都江堰发大水,古塔被冲垮。清朝道光十一年(1831)重建,次年冬天完工。奎光塔高五十二点六七米,重约三千四百六十吨,十七层六角楼阁式砖塔,是我国现存古塔中层数最多一座。奎光塔造型古朴,雄伟壮观,塔内一至十层有螺旋形石梯,二至十七层各面均开有窗口,可供游人登高眺望,北面塔门匾额上书:道光十一年辛卯仲冬吉日“奎光塔”督学蒲田郭尚先书。奎光塔与佛教无关,因古塔旧属四川灌县,西靠青城山,为点缀风水建。近几十年来,受地震及风力影响,奎光塔塔底东侧被不断压缩,西侧拉裂,倾斜逐年加剧。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古塔不断有砖石掉落。塔顶向东北向偏移了一点三米,倾斜率达千分之二十六,大大超过千分之四规定允许范围。

  为挽救奎光塔,在一九九四年纠偏工程无助后,二千零一年十月,全国各地纠偏专家应邀到都江堰。经过勘探、研究,最后采纳“掏砖自重迫降”方案。就是先在塔基较高的一侧沿水平方向打上多个钻空,每个孔中再打入钢筏,然后用千斤顶将钢筏顶住。这样塔基所承受的力量就被下载到了钢筏之上。这时,将钢筏下面用来充当基座的砖块掏平,最后去掉千斤顶,让塔在自重压力作用下回落,从而达到纠偏的目的。纠偏后重心偏心距离剩十毫米,倾斜率为千分之零点四三,可抗击地震烈度七度。历时三年有余,耗资一千多万元的奎光斜塔“纠偏”工程暨奎光塔公园扩建工程正式完工,二千零五年对外开放。

  二千零八年,奎光塔在汶川大地震中受损严重,塔体西南侧和东北侧五层至塔顶出现自下而上的贯穿裂缝,从塔体第十层处这两组裂缝已延伸至塔体内部并连通,从而将塔体分割为南北两部分,裂缝最大宽度达到十五厘米。二千零八年八月,投资二百六十多万元进行加固,采用塔体外部钢带围箍、塔体内部钢筋贯穿。通过维修加固,奎光塔塔身直径增加了三至五厘米,塔身重量增加约三十吨。二零一零年竣工。
 楼主| 发表于 2015-4-15 15:43:53 | 显示全部楼层
成都都江堰二王庙字库塔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清代道光年间建造在二王庙大殿前两侧的“字库塔”和清代咸丰年刻石碑。

 楼主| 发表于 2015-4-15 15:53:26 | 显示全部楼层
都江堰魁星阁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都江堰的文庙背负玉垒山,在其两支脉之间呈阶梯状依势而上,东边的支脉名金龟山,较之于西边的支脉盘龙山低一些,清乾隆年间“建阁于上以振之”,此阁外表红色,当地人习惯称其为红塔子。

  红塔子正名叫魁星阁,和大成殿、万仞宫墙等都是灌县文庙的配套建筑。红塔子始建年代不详,石构塔基及一、二层塔身建于明代,清乾隆二十五年,砖砌筑三层以上塔身。塔坐西向东,建在金龟山顶,为楼阁式空心砖石塔。塔六角六层,通高二十六点六一米,底边长二点八米。第二层塔身西面开壶门,第二、三层用青砖、泥灰仿平座栏杆。三至六层各面均有壶门;四至六层,六角均用泥灰堆塑角柱,其上泥塑挂落。一九八八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千零八年五一二大地震中,魁星阁坍塌。魁星阁是风水塔,鸟瞰玉垒山象一只伏行的乌龟,而红塔之处正是乌龟昂起的头颅,它向着城市的方向“结束万山、直抵省门”,使地舆之士认为不吉,所以要建塔以镇之。二零一一年八月,魁星阁重建复原。

 楼主| 发表于 2015-4-15 15:59:19 | 显示全部楼层
都江堰玉垒阁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玉垒阁


  二零一零年,玉垒山公园海拔八百六十三米高的玉垒山顶上,修建玉垒阁,二零一一年建成。玉垒阁六角共七层,其中,地上六层用于旅游观光;地下一层为辅助建筑,将内设公厕、变配电和管理用房。玉垒阁   占地面积八百六十二平方米,可同时容纳二千名游客。从地面到宝塔顶尖,总高度为四十六点六米,其中,阁顶高度为三十五点二米,其底层直径为二十一点一米,顶层直径为十二点六米。

 楼主| 发表于 2015-4-15 16:04:55 | 显示全部楼层
都江堰灵岩寺千佛塔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灵岩寺千佛塔



  千佛塔位于都江堰市北五公里灵岩山灵岩寺左侧。此塔系唐开元年间(713--741),印度僧人阿世多尊者重建灵岩寺时修建。为石雕覆钵式实心塔,通高三米,底围约七点五米,下设须弥式塔基,上置覆钵形塔身,共十三层,下大上小,各层雕满结枷跌坐佛像,故称千佛塔。下三层趺坐佛像有莲瓣脊光,以上各层依次缩小。像高数厘米,精雕细刻,衣纹清晰,神态慈祥,总共约八百余尊。塔顶饰莲花瓣两层,上置莲座,置铁铸释迹牟尼佛座像一尊。此像与石雕像风格不同,疑为后配。千佛塔在宋代很有名,诗人范成大有“五桥今日新知路,千佛当年旧缀名”之句。该塔与印度“堵坡”相似,造型奇特,雕琢精细,为蜀中鲜见。

 楼主| 发表于 2015-4-15 16:11:15 | 显示全部楼层
都江堰西蜀财神塔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西蜀财神塔

赵公山位于都江堰市玉堂镇,是青城“洞天福地”的福地所在,青城山的主峰,是传说中的西蜀赵公明统领的烁罗鬼国部落所在地。赵公山山势峻峭雄伟、树木神奇古怪、云雾变幻迷离,每年都能吸引不少游客前来探险登山。

  据记载,赵公山是古人类的活动地带,山的东坡大岩窝猿人洞有远古人类活动的痕迹,被认为是古人类居住的洞穴。历史上,人们把西蜀群山统称为“八百里青城”,赵公山为大面山,乃“七十二福地”之一,与“十大洞天”之一的青城山组成完整的道教“洞天福地”。后来,因赵公明与张陵结盟创道教后,在这里掌管钱粮,深得教民拥戴,后称为赵公山,也称为财神山。

  赵公山风景区重新打造核心景区内的赵公民俗文化旅游景点。青苔沟的迎仙桥、送仙桥、石磨坊等古迹得到开发,打造赵公民俗文化活动场所。

  西蜀塔位于赵公山下、玉堂镇青城桥桥头的绿化广场内,总投资二千一百万元,占地面积十四亩,塔高四十七点八米,八角十三级。二零一零年五月开工建设,二零一一年建成。

 楼主| 发表于 2015-4-15 16:16:43 | 显示全部楼层
都江堰青城山老君阁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青城山老君阁

  老君阁位于青城山有“青城第一峰绝顶”之称的彭祖峰顶,顶上原有一亭,名为呼应亭,后改建为阁。老君阁高三十三米,阁基宽四百平方米,下方上圆.寓意天圆地方;八角九层,以示八卦;外观呈塔形,顶接三圆宝,以昭天地人三才之意。

  老君阁的建造风格,是以徐悲鸿在青城的遗作《紫气东来》为蓝本,由青城山道友绘制、塑造而成。老君像高十三点六米,用钢筋水泥浇铸,精铜包面,金光炫目,栩栩如生。其中东华殿的一百平方米,长五间,中祀东华帝君,左右龛分祀吕纯阳及锺离权。老君阁于一九九二年秋兴建,历时三载竣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