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彭州镇国寺塔
镇国寺塔
镇国寺塔位于彭州市九陇镇白塔村,塔建于北宋仁宗至和元年到嘉佑五年(1054--1060),系密檐式十三级方形砖塔,高二十八点三四米,基座边长十米。外檐迭显砖下塑有佛、菩萨、宝塔、九雀、飞天等浮雕。内有五层塔室,有塔道盘旋至顶。一九八零年七月七日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镇国寺塔也叫白塔,是对宋塔的通称,因其特征是通身用白垩粉饰;又因地傍临湔江,又称之为镇江塔。其实她正名是“无垢净光舍利塔”
镇国寺塔建于北宋至和元年(1054)。这倒是应了北宋仁宗翰林、侍读学士,当时四川最高军政首长四川置制使王索为该塔所撰之碑“宋彭州镇国寺新修塔记碑”中“岷山可摧塔不可毁,蜀江可沽塔不坏”的祈愿,如今,山川依然,塔也全壁。镇国寺塔给彭州留下珍贵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主其事者仍北宋高僧净慧大师,大师本住福昌禅院,云游九陇,喜爱这山盘水折,神灵膏腴的胜境。建塔使用烧制精良的条形和方形砖,以黄泥的灰沙浆为粘合剂砌筑,据宋制工艺规定,使用扁铁件将门、窗洞、过洞、塔室连接起来,以增加横拉力。塔为十三级密檐式方形,高三十四米、底边六点五六米见方,基座边长十米,塔里设置九个小佛塔,内藏陀罗尼经文。搪下塑有各种佛、菩萨、飞天、孔雀等佛教内容的浮雕,至今仍清晰可见。最为奇妙的是当初在塔上设制了泥琴,山风一过便发出悦耳的琴音,遗憾是由于干百年来外力侵蚀已使琴损音消,塔内共五个塔室,设有梯步,沿顺时针方向扶梯而上可登塔顶,从四方窗洞可观赏东南西北如诗如画的风光。古老的镇国寺塔下,有四川高憎济尘主持新建的佛山古寺。镇国寺塔将再度风光,接受人们的朝拜,瞻仰和观赏。
沿镇国寺塔西侧石级小道,进山约八里,便见圣境三昧水。
三昧水有五处可观,千佛崖、石牌楼、下三昧、中三昧和上三昧。此五处沿至德山自下而上,由一条曲折石级小道串联在一起。千佛崖摩崖造像盘踞于至德山麓千佛崖上。造像至今尚存三十七龛,石刻初创于唐,以后历朝增刻,至于清末,终于集成庞大的千佛崖石像群。
千佛崖上石牌坊,建于清朝同治年间。牌楼重檐三层,气势雄伟,扼住至德山口。牌楼正反两面的图纹题刻,雕工精细,堪称石刻艺术上品。牌楼正面“三昧水”赫然入目。牌楼上“天重宝盖”、“地涌全泉”、“盛唐古迹”、“古井泉香”等横额,令人百赏犹鲜;楼下“欲识穷途须进步,不知古迹且登临”、“朝随之出入,暮带月推敲”、“秀气钟三昧,层峦并九峰”等对联引人入胜。
牌楼前有上下二潭,上潭水清如镜,潭水从巨石上飞溅而下,注入荆蔓丛中的下潭。牌楼四周竹树环合,沿石级穿过牌楼下的石寨门可通下三昧。下三昧古建有安国寺,庙虽倾颓,尚存不少古碑壁画。石柱有联“彭盎逞一时之愤,晁错念千古之冤”。寺旁泉眼多处,处处相通。寺前沟壑被藤萝遮掩,沟底泉声如乐。沟旁有清朝道光年间的“三昧圣境”石碑一座,碑文完整地记载三昧圣境的来由和唐朝悟达国师用三昧水洗愈人面疮的始末。
由下三昧拾级而上半里许,便是中三昧。这里古有宋太守钦赐的“至德寺”。由三重广殿构成。雕满花纹的六棱形石柱上,有明朝万历年间刻字。其它碑文石刻多为前清遗迹。中三昧之西,隔溪有平台,祥光霭霭,紫雾纷纷。在祥光瑞霭之中,有石塔耸立,乃悟达国师墓。塔后青松带雨,塔前翠竹留云。
由中三味到上三昧,道路奇险。上三味古建有水亭寺和圣水亭,五代时水亭寺称广明院。前蜀皇帝王衍曾专道游幸于此,后人称此道为“王衍故道”,至今犹在。水亭寺已不存,但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的圣水亭尚较完整地掩映于悬崖上竹树之中。亭八角状,全用石料造就。亭顶用整块石料雕刻而成。亭顶所刻线条流利匀称,所雕石珠溜圆光滑,整个石亭造型精美。亭内有石雕观音一尊。亭上方有一崖窝,长约丈余,宽约两米。有泉从崖中泌出,冬旱不干,夏洪不溢。这就是悟达国师洗人面疮处。
距石亭百步,即至至德山顶,放眼千里之外,云海茫茫,色彩万变;俯视平川,湔江如练,众山如拳。三昧水名垂古今,闻名远近,在其山之秀,水之神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