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025|回复: 0

微说微诗(13-15)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4-20 18:50: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筋骨——微说微诗【13】
微说人:山城子(李德贵)

用到诗身上
则布局为起、承、转、合
于是就人儿似的或爱或乐


【微说】

“起、承、转、合”,早被公认为写诗的章法结构,也叫布局。
元代范德玑的《 诗格》中说:“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 渊水。”
起,就是开头。范主张开门见山,其实也可以做起兴处理。
承,就是承接。范主张从容舒缓,也就是自然合理,不显突兀。
转,就是转折。范主张变化。当然,没有变化就不叫转了。
合,就是结尾。范主张结尾要有深度,就像桃花潭水那样。

格律诗的起承转合,已经约定俗成了。
例如五、七绝,首句为起,次句为承,三句为转,末句为合。
五、七律则是:首联为起,颔联为承,颈联为转,尾联为合。

我想,我们通常写的三行微诗,其实早就把标题用上了。既然用上就相当于四行了。于是——标题既起,首行为承,中行为转,末行为合。

就说我写的这首吧,筋骨,比喻而起,承以说诗,转向写诗的章法结构,合于诗的因有了整体的布局而活起来。
古人还论及起承转合,是相互关联在一起的。例如首尾照应,承转自然,说的就是。我这首的标题,为起,但结尾的呼应,恰恰印证了起承转合在诗中所起到的筋骨一样的作用。

但我这首,毕竟旨在说明诗的章法,不是反映社会生活的。我们写社会生活的,更应娴熟于这样的章法。寻个例子说吧——

雨夜
阅读网事

温一壶酒
等李白敲门
共饮灯下

起于雨夜,承以温酒,转入等待,合于共饮。起得直接,交待这是个下雨的夜晚;承接自然,下雨的夜正好饮酒;转得令人意想不到,等个诗友来共饮,那是诗人们常有的事,然而等的竟是作古了的诗仙;合于“共饮”,那是要吟诗的了——
“李白一斗诗百篇”。这里含蓄着诗人对诗怎样地酷爱呀!这合,真的比潭水都清澈而幽深了!

2018/4/13于黔


意象——微说微诗【14】
微说人:山城子(李德贵)

青蛇挥剑
藏意追杀许仙
猪八戒背媳妇,猴哥乐翻天


【微说】

意象理论,中国起源最早,《周易•系辞》已有“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的说法。只是易里的象,是抽象的符号——卦象。每种卦象,都藏着吉凶祸福等等的意思。于是,从这里,我们就明白了意象的含义了。他不过就是藏着意的象,或者是象里藏着意罢了。我国古代美学范畴,则意,是指心意;象,是指物象。说“意象即对象的感性形象与自己的心意状态融合而成的蕴于胸中的具体形象。”南朝梁刘勰在《文心雕龙》中首次将其用于艺术创造,指出“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说明写诗时须将外物形象与诗人的内心情思或意趣融合起来,以供读者进入审美过程。

“青蛇挥剑”——这是人物的形象,这个象,藏着青蛇内心对许仙的愤恨。于是我们说“青蛇挥剑”进入诗文本,就是个意象。同样“猪八戒背媳妇”也是,因为藏有猴哥的戏谑心理。

其实,我国诗学理论向来重视“意”与“象”的关系,也就是内心“情思”与外界“景物”的关系,其论述颇多。刘勰说:“神与物游”,就是把情思隐藏于景物;王夫之说“会景而生心,体物而得神,则自有灵通之句,参化工之妙。”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藏情于景,存思于物,凝神于形,置意于象,都是我国传统诗学关于诗的意象手法的不同表述。

当下写微诗,许多作者都追求意象手法的运用。这是继承我国诗学优秀传统的具体体现。但,用得好的并不多见。我记得活在诗里老师有个《舞》(组),其四《舞姿》用得不错。请看:

舞姿
文/  活在诗里

摇出个  婆娑
舞出个  婀娜
心  美成柳丝  荡一湖春色

这里的意象有三,依次为“婆娑”、“婀娜”、“一湖春色”。
在这些表明景物的词语中,隐藏了舞者(应为诗人本身)开心、适意和温馨的喜悦情怀。

2018-4-14于黔



比兴——微说微诗【15】
微说人:山城子(李德贵)

离开诗经
你俩从未停止过兴旺人丁
而今,高雅部落都鲜活着高雅的身影


【微说】

比兴,是我国古典诗歌创作传统的两种表现手法,也是积极修辞的原始阶段。比是譬喻;兴是寄托,即先说他物以引起诗歌所要吟咏的内容。比兴手法在诗经中有大量运用,对后世文学创作,特别是诗歌创作有重大影响。

说“从未停止过兴旺人丁”,是说积极修辞不断地壮大自身。单说比喻,已经不仅仅是明喻、暗喻和借喻了,还有引喻、倒喻、修饰喻、同位喻、反喻、较喻、博喻、互喻、曲喻等。至于其他积极修辞格的陆续产生,已经有比拟(拟人、拟物)、排比、排偶、对偶(对仗、对联)、对比(对照)、推避、避复、反复、复沓、反语、反问(反诘)、设问、借代、借语、夸张、引用、化用、用典、移就、移觉(通感)、移情、移时、摩状、摩形、摩声、拈连、易色、双关、飞白、讳饰、顶真(顶针)、回文(回环)、互文、互体、互训、重叠(叠字)、嵌字(镶嵌)、析字、藏词、婉曲、错综、倒装、倒反、衬托、承递、分剖、舛互、呼告、示现,同异、异语、隐语(谐音)、折绕、吞吐、列锦、精细、仿拟、别解、旁逸、歧疑、警策、转品等六、七十种了。诚然,在新诗发展的百年当中,又出现了一些新形成的修辞格,笔者曾总结过十八种。

积极修辞,还包括词类活用。古典文学中的词类活用多达十七种。本诗中的形容词“兴旺”与“鲜活”,都在文本中活用为动词了。前者为“使动用法”,后者是“意动用法”,都属于传统用法。近年来创新的词类活用,笔者曾总结出三十多个来。

我们都知道,修辞可分为消极修辞与积极修辞。消极修辞是保证语言的明白准确无误,而积极修辞则是让语言含蓄简约精炼起来,生动活泼形象起来,诙谐幽默风趣起来,深邃厚重张力起来,灵秀隽永耐品起来……总之,就是艺术起来。我们写微诗,为了增强诗性——增强含蓄着诗旨的艺术性,就很需要积极修辞在行文中发挥作用。还是举个例子说吧,例如棕榈抚琴的《三月的滋味》:

三月的滋味
文/棕榈抚琴

别忙将玉兰与桃花  勾兑
一盏清纯
一盏妩媚

这里的动词“勾兑”,属于创新的变态式活用(固态的花,变为液态)。
而多种积极修辞,都云集到了二、三行这仅仅八个字上。
这个排偶句,外在感觉就是个排偶与复沓的结合。但由于用“一盏”就有了某种饮品的比喻。而饮品是有口感的,但搭配的词语,被非味道的两个综合感觉的气质或形态的形容词代替,就有了通感辞格的意义。而这样的气质或形态,都可以拿来形容人,就又有了拟人的修辞效果。于是有了五种修辞格的奇巧的融合。敲打这段话之间,我还注意到了“清纯”与“妩媚”,同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了。再细些总结:就是一个排偶,一个复沓,两用比喻,两用通感,两用拟人,两个词类活用。八个字的两行诗,十用积极修辞。

这就是“高雅部落都鲜活着高雅的身影”。还有许多例子,我给老师们诗友们的跟帖中,常常提及的,特别是那些创新了的词类活用。

2018-4-15于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