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164|回复: 2

当代新诗数、量、副、连词创新活用初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3-10 12:32: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当代新诗数、量、副、连词创新活用初探
文/ 山城子

(本文依次引用了诗人大卫树、舒婷、白沙、马兆印、向家青、白水、王小妮、紫穗穗、巫小茶、半溪明月、重庆子衣、穆桂荣、老皮、钱治富、李智强、冬箫、余怒的诗句,在此一并相谢!)

    我已经先后探讨了当代新诗对名词、动词与形容词的创新活用(见我贴于新浪博客《当代新诗对名词活用的长足发展》《当代新诗活用动词的大发展》《当代新诗对形容词活用的继承与发展》三篇文章)。在广泛的阅读中,我还发现数词、量词、副词、连词的创新活用。这些活用,不仅提高了诗语言的艺术层次,同时也是对汉语言向前发展的促进。

下面我们举例进行研讨:



1、数词的创新活用。

    我们知道,我国古汉语中,有数词作名词、数词的使动用法、数词作副词的活用(虽然不多见)。今天的新诗,又创造出了新的活用方法。

    “躺在江南的枕边,在艳水三千媚山三千的怀中,你疲倦地笑着”(大卫树《花瓣诗:轻轻,轻轻,拍着我的江南入睡(十四行)——献给我永远的花瓣公主及爱人》(载于《北美枫》No.1 2006第51页)

这里两个“三千”的复沓使用,事实上是充当了形容词角色,说的是江南的山山水水很多很多。如果定个名字,应当叫做数词作形容词。

    “风,若有若无/ 雨,三点两点”(舒婷《在潮湿的小站上》-摘自网络诗集)这让我想起辛弃疾的《西江月》里有句:“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看来这样的数词作形容词的活用,古已有之。但修辞学家没有总结进来,我们现在不妨归纳进来,毕竟也是活用的一种。



2、量词的创新活用。

    古代没有,而今的新诗中,比较普遍地存在。例如:“立春后的第一批雨水/ 惶惶惑惑的样子,不大像一批适合种在城市的谷物/ 民工们,从乡下老家出发了”。(白沙《给他们》-摘自诗集《玫瑰园》)

    “批”这个量词,没听说可以用在“雨水”和“谷物”上。这里诗人本来是用给“民工”的。但由于先将民工比喻成“雨水”,而后又喻为“谷物”,从词语的搭配上来看,就很异样了。这本来是两个名词的比喻活用,而量词保留了本体的用法。这对应名词的比喻活用来说,应当叫作量词的固本活用。

    笔者的作品中,也有类似的固本活用。例如“一嘟噜一嘟噜儿的玉白/ 摇曳一树一树鲜嫩的对生叶/ 空气与阳光都被染香了/ 我也被染香了”(摘自《槐花》-发表于《合肥晚报》)。本来应是“一嘟噜一嘟噜儿的玉白花串”,但省略了“花串”,就成为形容词“玉白”的借代活用(用颜色代本体)。对应的量词“嘟噜”,就是固守本体的活用了。

     “一粒苹果端坐茶几,你是我的甜”(马兆印《凝望》-见《诗歌蓝本》2006年总第二期25页)

    “粒”是用于小而坚实的谷物种子的量词,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而诗人这里用于苹果,苹果就有了坚实小巧的意味。这有些近似于形容词,因此应当叫做量词的变形活用。

    “我总是试图在历史和现实之间/ 镶上一枚,善良,厚重的经典”(向家青《生命如尘》-摘自《中成诗界》论坛)

     图钉、徽章、奖牌、硬币一类的东西,可用“枚”。这里用于“经典”,使这个经典,仿佛有了徽章、奖牌的意味。这是量词的比喻活用。

     “忘了吧, 指向苍天的锐气, 今晚/ 是谁/拈来一袭/ 夜幕, 温柔的盖上”
(白水《麦之王》-摘自《北美风论坛》)这里的“袭”,也是比喻活用。这样的活用,笔者先前也不经意地带进了作品:

     “这时,一絮奶浆草的种子飞过 / 视线被粘在了那轻轻的上面 / 生命被带向悠远”(摘自《奶浆草的种子》-见《中成诗界》  山城子诗集《情洒毛栗坡》 )  .

     “絮”——像一绺棉絮一样。种子的量词,应当是粒,或者颗。但奶浆草的种子类似蒲公英的种子,是带着茸茸毛可以飘飞的。

    “老太婆扑腾着刚染过布的两只靛蓝的手。/ 扑累了,照照很透亮的一汪天。”(王小妮《那个人摔倒了》-摘自网络诗集)。这里的“汪”,也是量词的比喻用法,效果是天象一汪湖水似的蓝。

    “她浮肿的脸,像大雨中/ 不曾起床的太阳,红润里/ 透着一种蜜色的安闲(紫穗穗《失败的隐身术》-摘自《诗歌报》论坛)。“种”,种属量词——相对于形容词“安闲”用作名词的活用,而具有了拟物的意味。因此可以叫做量词的拟物活用。
     “一幅色彩缤纷但缺线条的挂图/ 一题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舒婷《思念》-摘自网络诗集)。代数题的量词应当是“道”,这里用“题”,就回到了本体。应当叫做本体作量词。

3、数、量词合在一起的活用。

      这是符合标准的数词与量词合起来,相对于异配语境下的活用。例如:“茉莉张开小嘴咬住纽扣/ 从扣眼/ 看白发如何三千丈”。(巫小茶《产道》-摘自《诗歌蓝本》第6辑)这个语境下,数量词“三千丈”,就有了动态的感觉。原因在于省略了动词“长”。这应当是数量词作动词的用法。

    “你可以卸妆,用半盆的呢喃/ 温暖出嫁的米兰”(马兆印《一个人的自语》-摘自《诗歌蓝本》第6辑)。“半盆”也是数量词。这里与主词“呢喃”异配,产生了拟物的效果,因之可以称之为数量词的拟物用法。

    “挥一段盘虬枯墨的苍劲/ 画三两朵花团锦簇/ 一笔妖娆,再笔妩媚/ 难写的是枝头那意蕴含苞” (半溪明月《梅》载于《北美枫》第5期)。

    “一段”与“苍劲”、“ 三两朵”与“花团锦簇”、 “一笔”与“妖娆”,本来是不搭界的词语,但这里搭上了,遂使“苍劲”“ 花团锦簇”“ 妖娆”这些形容词或短语,就有了质感的美丽。质感来自数量词应搭界的实物。因此这里也是数量词的拟物活用。

    “那一串又一串悲凉的绝望/ 越来越弱,越来越小”(重庆子衣《我人性的失望是有根据的》-摘自《诗歌蓝本》第6辑)

    这里“一串”的复沓,异配给“绝望”,还是拟物活用。

    “夜色静好  古筝坐在乐谱中/ 灵动一束白皙的手指”(穆桂荣《奔跑在夏天》-摘自诗集《永远的节拍》)。

    “一束”是对捆作一扎的条状物的数量修饰,这里搭配给了“手指”,那拨琴的手指就像什么似地修长起来,从而有了比喻的效果,可称之为数量词的比喻活用。

    想到儿时听戏剧里的唱词“一两星星二两月,三两清风四两云”,看来早就有数量词的活用了,只是还没有人来给归类罢了。

4、副词的创新活用。

“街巷突然空阔成一种回忆/ 我静心地倾听着”(老皮《在暴雨中缅怀》-摘自《诗歌蓝本》第6辑)。

“突然”适用于动词的前面,表示动作发生的时态。而这里与形容词“空旷”搭配,就逼使“空旷”的词性,临时具备了动词的性质,仿佛哗啦一下子,那街巷就推开了一切障碍而空阔起来。这对于这个时态副词来说,可称为使形变动用法。

“到了舍身崖/ 舍不得跳下去的水滴/ 只好干涸”(钱志富《瀑布》-摘自网络)。

“只好”在这里,也使形容词“干涸”在这个语境中变成了动作。也是使形变动用法。但“只好”这词具有无奈地选择意味,于是也产生了拟人的效果,意呢额可称之为副词的拟人活用。

“除了脚步  整个春都很古典”(李智强《比如桃花,一枝春》-摘自《诗歌蓝本》第6辑)

“很”与“稍”“较”“真”“好”“可”“太”“最”“极”等,都是用在形容词前表示事物性状程度的,叫程度副词。这里破例用给了名词“古典”,于是“古典”就临时具有了形容词的性质,在这个语境中,表示“春”具有古香各色的味道。这对于程度副词来说,就是使名变形的活用。

“让我抱紧你的呼吸,或者/ 你最女人的那个侧面/ 用我最男人的手势/ 打搅你独有的水面”(冬箫《仅有一天》-摘自诗集《江南的湿度》)

这里的两个“最”,也是程度副词使名变形的活用。

笔者的作品中也有过这样的使用:“十八户农民说你写吧/ 那年春风很春天地清晰了所有头脑”“ 啊!一首很中国的诗/ 四代人接力般地泼墨挥毫”,我在国庆60周年前夕写的《一首诗》中,两次活用“很”,而使“春天”与“中国”两个名词,临时具有了形容词性。

其实,民间口语早就约定俗成了这种用法。比如说“某某太狼了”,“他那人一向很马列的”“你也太女人了”“她很性情的呀”“这个女孩好阳光”等等。看来,语言创新的根子在民间,作家与诗人不过是将其珍视地变成书面语罢了。

5、连词的创新活用。

连词活用,在17种古代词类活用中,压根没有。但也许是对动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名词,以及数词作名词的借鉴,当代新诗中,已经出现了连词作名词的语言现象。

例如:“相互倚着,像/ 因为和所以/ 宇宙和葡萄架”(余怒《在我看来》节选-《诗选刊》2009、09下半月)

本例中出现的连词“因为”“所以”,是作为比喻格中的喻体出现的,因而临时地具有了名词的性质。这种活用应当叫连词作名词。

以上我的总结与探索还是初步的,虽然总共(加上前三篇)已经有31种活用,远远超出古代的17种,但肯定还有一些词类活用,没有被总结进来。至少还有主谓式、动宾式的双音合成词与短语的活用,也已见于我的浏览中了。

2010年3月7-10日于贵阳-金阳新区
发表于 2010-3-10 13:04:58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很是受益.
 楼主| 发表于 2010-3-10 13:33:56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